李怡專欄:漠視中產 - 李怡

李怡專欄:漠視中產 - 李怡

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中,香港的全球化定位,毫無疑問應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窗口,以及中國通向世界、通向全球的橋樑。利用香港靠近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以及較大陸完善的法治、經濟及資訊自由度,完備的會計制度,使香港成為中國大陸國企、民企上市集資的主要地點。事實上,過去八年,香港一直朝這個方向發展。
在這樣的全球化定位中,香港最珍貴的,是法律、會計、金融、資訊等等行業的人才,也就是專業人士。這些人,都是中產階級。他們不是富豪,但卻是較為富裕的人士。他們既是香港最主要的納稅者,又是社會上穩定的、只求緩進而不求急變的力量。香港的施政,本應以維護這些人的利益,滿足他們對政治穩定、子女教育高質素以及居住環境良好的要求為主。
然而,中國的香港政策,從來對「中間階層」是較輕視的。傳統的香港政策,是所謂「抓兩頭,帶中間」。兩頭的一頭是商界、投資人士、富豪,另一頭就是低下階層。中共在香港主要經營的基礎,一是中華總商會、廠商會等商界上層,另一是工聯會、愛國學校。北京主管香港政策者,傳統上認為,只要抓住兩頭,中間就可以帶起來。
鄧小平決定收回香港時,一再向富商提出,「請投資者放心」。富豪中據知只有已故的新鴻基證券主席馮景禧曾表示:「我放心沒有用,如果我手下主管證券、金融的專業人士不放心,他們紛紛離港移民,我也沒有人才幫我在香港投資。」他一語中的,講的正是香港的強項,也就是最珍貴的財富,就是人才。

但北京的思維方式五十年不變,因此在香港的工作,仍是一如既往地「抓兩頭,帶中間」。
香港選委會的組成,是兩頭大,一頭是商界,另一頭是以民建聯、工聯會為首的基層。中間,即專業人士、政界精英的人數較少。中國揀選全國政協,或經常籠絡,被認為有機會直達中央的人士,都是商界名人,或是民建聯、工聯會的基層。
香港政黨的組成,商界是自由黨,基層是民建聯,中產者則是民主黨與四十五條關注組。儘管香港的民意主流一直在中產階層方面,兩次「七一」大遊行,民調也顯示大多數參與者都有較高的學歷,但在北京與特區政府的不合理的選舉制度安排下,立法會的政黨組成,仍是兩頭大、中間小。
董政權過去七年多的施政,也是着重兩頭,忽視中間。他重視投資環境,照顧商界利益,而另一手段就是「扶貧」與增加福利。對於付稅主力的中產者,就既破壞使他們安居香港的原有的教育制度,又打擊他們對民主、自由、法治的價值觀。去年董伯的施政報告說要增加中產人士參政議政的機會,會委任更多中產人士進入政府諮詢組織,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今年的施政報告重彈「讓中產階層有更多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看來也是放空炮。中產者擔心的是會增加他們的稅務負擔,並拿這些錢去「扶貧」。
最近的「三屆特首人選熱」,傳媒均鎖定向富豪或親中政黨人士,去問特首人選,原因是他們同中央較接近。
回歸七年多,香港的千錯萬錯,其實只有一個錯,就是漠視香港發展的主要力量──中產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