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50億名畫觀後感

理財智慧:50億名畫觀後感

早前到了香港藝術館一趟,目的就是為了看看那批總值50多億的法國印象派畫。筆者對於藝術沒有多大研究,但聽到那些畫總值是數十億元,便很有興趣看看這些畫為何那麼昂貴。
這些昂貴的名畫是由法國奧塞博物館所借出的,香港已是展覽的最後一站,早前這批藝術品曾在北京及上海展出過,兩地的展覽分別吸引了20萬人以上參觀,展出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法國文化年。近年法國希望與中國再進一步發展關係,因此便把國寶借予展覽,推動兩國文化交流。
香港人其實是很有福的,相信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的法國文化年關係,應該不會有此展覽。如果要中國南北都有地方展出,可以是除北京、上海以外,選擇廣州或深圳,而不需選擇香港。由此可見,香港是受到國家所重視的,而且其重要性與北京、上海看齊。
到香港藝術館看畫展,要在場外排了近半個多小時隊,但相比其他地方的展出,排隊的時間已經算是短。最值得一讚的是,所有畫均在沒有玻璃保護之下,讓參觀者能近距離觀看。但參觀者與名畫之間,約有一米的距離,如果參觀者太接近,感應器便會發出聲響,場內數十位保安人員便會承擔保護名畫的責任。利用先進的保安設備,讓參展者可以盡情仔細觀看名畫真迹,這是一個藝術與科技的絕配。
說到畫展之中最貴重的畫,相信是《吹短笛的男孩》,這幅放在展廳之中最當眼之處。雖然男孩的繪畫方式是印象而並不注重細節,但遠距離觀看,卻十分之有立體感。如果這幅畫是一張照片的話,就像在專業studio之內所拍攝人像照一樣,在平面之上顯示出三維影像。要知道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繪於1866年,當年相機還沒有廣泛應用,因此才顯示出畫家的功力。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