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娛樂電影,《功夫》幾乎是完美的,每一段劇情,皆有伏筆。
一向批評周星馳為無厘頭的觀眾,看了這部戲也會覺得一點也不無厘頭。周之前的戲,胡鬧的居多,那就無厘頭到底呀。從《少林足球》開始,他的作品已經有紋有路,洗脫前作的印象,非常好看。
至於《功夫》中的動作場面,近乎卡通,也無可厚非。周深知寫實的,已被李小龍玩盡;靠特技的,難超越美國的製作。以卡通式來表現,是突破的途徑。
最可貴的是將暴力減至最低,動作片不血肉模糊不行,但是卡通片中的暴力,兒童也能接受。
人物的造型,從醜陋蛻變為可愛。由同性戀裁縫到包租公包租婆,都讓觀眾驚喜。甚至於反派的斧頭幫幫主、第一號殺人王等,不激發兒童觀眾憎恨的心理。
蘇美璐的小女兒阿明,很愛看迪士尼電影,她託我找些影碟給阿明學粵語,我推薦了《功夫》,蘇美璐有點皺眉頭,不過我還是買了送阿明,我相信她會得到健康的娛樂。
片子由哥倫比亞投資,除了亞洲,當然考慮到其他世界各地的市場,這一點製作者也意識得到,盡量國際化。
做為一部國際電影,《功夫》只有一個小疵,那就是中國人將「打通經脈」這四個字認為理所當然,大家都應該懂得的一回事。結果是其他角色的演變寫得好,只有男主角為甚麼突然脫胎換骨?這一點的說明不足。
既然此片的特技做得那麼精采,男主角被打通經脈,很容易以畫面來交代,可惜電影沒有做到,外國觀眾再過一百年也看不懂。
也許製作者認為沒這個必要,但全面性的照顧,是荷里活片子的精神,可以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