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激辯政府擬將證監會主席一拆二的建議,但在會議室外的文件架,卻靜靜放着《經濟學人》雜誌的一篇文章,許多人都不為意,但這篇文章或多或少可反映政府改革證監的目的,希望其成為真正的「有牙老虎」。
該篇題為《監管者,要自我醫治了》的文章,指近期英國一宗違規銷售養老遺產抵押個案,監管機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只向涉案的保險公司罰款110萬鎊;而這宗個案之前的數星期,FSA才就一宗令投資者損失6億鎊的違規銷售基金個案,與18家銀行及經紀行達成和解協議,只向客戶賠償1.94億鎊,而毋須承擔責任。兩宗個案均令當地嘩然,質疑FSA執法過寬。
這宗個案,令人聯想到1月底證監與工商東亞就歐亞農業事件達成和解,工商東亞只付款3000萬元了事,同樣引起質疑。據了解,港府亦有感證監近年執法未夠「硬淨」,所以才提出改革建議。港府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部份證監人員未必會久留在位,當市況好轉,便會被私人機構挖走,這難免令人擔心,當他們在執法時面對這些日後可能的僱主或生意夥伴,是否會嚴厲行事。
上文提到的英國個案發生後,FSA法規執行主管博學德,在一片質疑聲中離任,過檔德意志銀行出任英國及西歐區法規部主管。他在遠赴英倫前在香港證監出任中介團體及投資產品部執行董事,接替其職位的張灼華,剛獲港府委任連任3年。知情人士指出,她獲續長約,是政府認同其硬朗作風,有助提升監管水平。
據了解,政府已着手草擬證監主席一拆二的法案,不會在法例寫死日後的主席是非執行或執行性質,留有靈活性。當新班子上場後,會着手改組,並計劃日後在聘任證監高層時,仿效高級公務員做法,在離職後要有一段較長的「過冷河」期,以免出現離職後旋即「搵真銀」的現象,引人詬病。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