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揀股重實力花旗最超值

MichaelPreiss筆記:揀股重實力花旗最超值

當投資時,「耐性」是基本的美德,但很可惜,有時這些美德與我本身的投資基因並不相符。在股市,具耐性的投資者並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只要看看那些5年前以26元買入電訊盈科(008),又或者以60美元購入思科的可憐人,便知道我所言非虛。

我認為花旗集團和美林的突出表現與僥倖無關,而這2家美資名牌金融機構在2005年的業績仍可望理想。為甚麼?
花旗集團是全球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巨擘,業務足迹遍及全球每一角落。花旗的盈利能力、估值和資產負債表組合令人驚喜──股本回報率達20%、借貸呆壞帳撥備高達40億美元、擁有1億客戶分布於全球100國家,單單費用收入已甚為可觀。此外,花旗亦在全球最具盈利能力的地區取得具優勢的特許經銷渠道(包括墨西哥的Banamex、波蘭的Handlowy、南韓的Koram和台灣的富邦銀行等),令其在新興市場的消費者業務增長異常出色。花旗的股息率達3.5%,高於美國2年期的公債孳息。要注意的是,在聯儲局6度加息期間,儘管孳息曲線收緊,花旗的股價仍不跌反升,由42美元升上49美元。

盈利增長穩定
即使經過自2000年開始的數起金融狂潮,包括矽谷的科網泡沫、土耳其和阿根廷金融風暴、美國大型企業世界通訊和安然爆煲,甚至美元由盛轉衰,花旗的盈利波動率仍持續出奇地低,賺錢能力並沒有受到影響。由此亦可以推斷,加息對這間資產負債表內對沖策略和業務形式獨特的銀行,不會構成太大打擊。花旗的全球消費者銀行業務也許是世上增長最快的信用卡和貸款機器,為銀行貢獻了2/3的盈利,但花旗這環節所佔全球零售銀行市場的比重僅為1%,可見發展空間仍充裕。

股價可望倍升
花旗的資本市場業務包括美國的所羅門美邦、英國的Schroders和日本的Nikko,則為集團貢獻了餘下的1/3盈利。隨着新興市場欣欣向榮,交易量和股票指數節節上升,新股上市的門戶大開,花旗在此方面的收益,將可媲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實際上,花旗在全球併購、新股上市和銀團借貸等包銷業務,在歐洲市場榜已攀升至頭5名內。總裁韋爾(SandyWeill)把集團發展成為全球零售、基金管理、個人銀行和資本市場巨人的鴻圖美夢,現已成真。
花旗集團的股價在華爾街屬於偏低,市盈率只有10.5倍,而「股價相對每股帳面值」則為2.4倍,相比起美股市場指數的17倍市盈率、2.8倍股價比率和1.7%的股息率,可算十分超值。同樣在紐交所掛牌的高盛和業務未及花旗般多元化的美國運通,市盈率亦介乎16至20倍之間。
我相信1次價值重估已迫在眉睫,而花旗的市盈率可望回升至18倍的歷史水平附近。以花旗集團每股盈利約5美元計算,只要有耐性,其股價必可倍升至90美元。
為甚麼我會那麼有信心?首先,懸在花旗頭上的信譽危機風險已消除。花旗早前捲入包括世界通訊、安然和日本私人銀行醜聞等連串事件的漩渦中,甚至被譴責操縱德國債市期貨及歐元區公債價格,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過日本的負責人已鞠躬認錯,花旗更毅然結束了當地的業務,一些明星級人馬亦被迫請辭,相信花旗日後重蹈覆轍的機會應不大。
第二、華爾街過去曾恐懼花旗會大舉進行收購,像大通般以330億美元鯨吞JP摩根或以500億美元買入第1銀行(BankOne),但花旗的主席兼行政總裁韋爾已承諾不會再物色規模有如鯨魚般的龐然大物作為收購對象。當然,它仍會進行一些難得一遇的策略性收購,譬如買入HomeDepot信用卡業務、收購南韓的KoramBank、德州的美國第1銀行和KnightTrading的衍生工具交易平台等,但像過往般購買旅行者(Travellers)和所羅門兄弟等巨額交易的年代已成陳迹。

第三、風險管理已成為花旗集團的重要觀念。從花旗毅然出售沙地阿拉伯的SAMBA股份可見,它已決心撤離任何存在信譽風險的地區。
綜上所述,花旗所採用的營運策略、其業務的配套,以及資產負債表的多元化,再加上可觀的費用收入和理想資本比率,已令它躋身華爾街內風險最小和前景最明朗的大型銀行股。市場如果接受我的看法,花旗的市盈率便不難返回歷史高位的18至20倍,其股價亦可望高見90美元。

美林亦可低吸
另1家明顯遭市場低估的投資銀行便是美林。即使股價已處於60美元水平,但其股價相對帳面值的1.4倍仍遠低於同類型股份如高盛的1.9倍、貝爾斯登的2.2倍和摩根士丹利的1.6倍。隨着總裁奧尼爾積極進行重組,推出了70億美元的成本削減計劃,其股本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正在回升中。可以說,美林是華爾街最超值的投資銀行股,尤其其收入自去夏開始一直急升。
投資者若想跑贏大市,上述2隻美資金融股是值得考慮吸納的對象。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