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或諺語,忘了出處,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我們常吃包子,大包子小籠包,不管甚麼地方甚麼人做的,不外麵皮裹着餡兒。一些光溜溜像人頭,渾圓完美;一些得打褶子,有相當講究的,還以「本號小籠個個打十五密褶,不多也不少」作號召。有時吃得撐了,眼饞,我們光咬餡兒,把那摺叠起來略發硬的麵皮拋棄。
包子的「料」,永遠不會跑到頂部那折皺的麵皮上,也不可能漏餡招搖。人的「內涵」,好比那餡兒,才華、財富、堅毅、慈悲、勇敢、義氣……不在表面張揚,不在褶上招展。吃一口,才明白。
但有一句比較委屈:「茶壺裏煮餃子,肚裏有貨,嘴裏倒不出來」。︱︱本來壺中有物肚裏有貨,深藏不露才是「境界」,若在肚大嘴小的茶壺裏頭,餃子再好,卻倒不出來,永無出頭之日。這是比喻人嘴笨不善表達,或有難言苦衷,不好開口。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有料固然以低調為高,但也得在適當時機讓人知道,否則有等於無,錯失而頹敗,鬱鬱不得志。何時?何地?何人?何機會?……還要拿揑得準。所以當包子,當餃子,也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