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識洛曼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驚識洛曼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有些文學作品的深度,是要等讀者上了些年紀、額前披了些風霜、多讀了幾本書後才能慢慢體味的。我在大學時初識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老師朱立民教授跟我們解釋,美國的salesman跟西門町店舖櫃枱先生小姐不同,他們為了推銷產品,不時得披星戴月,隻身驅車上路,東西南北四邊走。
老師的解釋,對我認識這劇本的微言大義沒有甚麼幫助。六十年代初在美國上研究院,再拿出米勒的劇作來看,終於「驚識」洛曼。二十世紀美國劇壇,三分天下。奧尼爾和威廉斯追隨古希臘傳統,把失控的激情與慾念看作悲劇的源頭。米勒的劇作,卻偏向反映社會現實。如果《推銷員之死》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是價值觀念錯置的悲劇。
對salesman威利.洛曼而言,successisvirtue,成功就是美德。拿這個標準去衡量「兩袖清風」的兒子,當然覺得他們一事無成。為了幫助老大Biff「成功」,老父竟然炮製車禍,賠了性命換取給兒子的保險金。在威利看來,success就是AmericanDream的夢境成真,應不惜任何代價去追求。威利把人的價值誤作金錢的價值。這個盲點害了他一生,也苦了身邊的人。
《新聞周刊》的DavidGates認為米勒的優秀作品,不受時間限制。《推銷員之死》將會聯同莎士比亞、契訶夫和易卜生等大家的戲劇繼續上演。洛曼改變了我們對悲劇人物形象和身份的偏執。傳統的悲劇,在舞台上走動的總是帝皇將相,我們得昂首去觀賞。Hamlet倒下台時,我們感到地動山搖。米勒的推銷員呢,本名Loman。人如其名,確也是lowman。難怪他死了,除家人外再沒人為他落淚。但在我們的時代,英雄早已灰飛煙滅,一個小人物的悲劇,反令我們覺得感同身受。米勒就是把悲劇平民化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