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中國政府不斷向外界聲明,在現階段人民幣不會有升值的時間表。但聲明歸聲明,大量熱錢還是不斷經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很明顯是有很多投機者除了相信人民幣會快升值外,還有一個誘因是中國的息口跟美元利息差不多,所以持人民幣是沒有甚麼代價的,這就更方便熱錢可長期留在國內等升值。如果這些熱錢在過去一年投放在房地產的話,則其回報更是可觀,所以只要這個「只贏不輸」的環境存在,錢還是會千方百計流入中國等升值。
由熱錢的流動,似乎顯示人民幣在國際投機者眼中是定會升值的。但另一方面,中國和有些外國專家從經濟角度看,並不同意人民幣非要升值不可。他們認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是來自美國政府的政治需要,因為長期的對中國貿易逆差,令勞工界認為中國掠奪了美國工人的職位。就業問題永遠是美國政治課題的重中之重,於是政客們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便來個掩眼法,把貿易逆差這個複雜的難題簡單地歸咎於人民幣滙率過低,從而製造一個假象,令人相信只要人民幣升值,貿易逆差便可解決。
實情並非如此簡單,以2004年為例,表面上,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800億美元,這個數字絕大部份是代表加工製成品,即是在中國生產的部份,往往是工序中最後的裝嵌工序。
以LCD顯示器為例,最貴的是液晶屏幕(panel),佔整個顯示器成本80%以上,都是從外進口,但當顯示器組裝完成出口的時候,其整個出口價卻算在中國出口美國的統計數字上,事實上,有很多液晶屏幕是南韓、台灣和日本進口的,這樣一來,中國是替人受災的。所以即使人民幣升值,而那些入口元件的地方貨幣不動,這對出口價影響輕微,結果對解決貿易逆差沒有多大幫助。
況且有很多中國製成品,其定價遠比其他國家低,例如家電、玩具、影音、鞋等,即使人民幣升值10%,其他地區也不能競爭。因此,美國還是要入口中國貨,不過是入口價略高,美國消費者要多付多一點而已,結果是短期內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價值會更大,唯一希望在美元相對價較低的情形下,吸引更多中國入口美國貨來平衡貿易逆差而已。
回顧以往經驗,貿易不平衡是不能單靠貨幣升值來解決,例子是過去30年,日圓對美元升了兩倍有多,同時期對美貿易順差仍不斷增加,令日本長時期成為對美貿易最大盈餘擁有者。
既然在經濟層面上人民幣沒有短期升值的理由,則升值的壓力一定來自大量熱錢的流入,所以如要解除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首要是如何嚴控熱錢的流入。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