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扶助窮國脫貧近來重新備受國際社會關注,在不同場合的討論中,透過增加國際援助(Aid)來扶助貧窮國家脫貧似已成各方共識。令人擔心的是國際援助能有效令貧窮國家脫貧這命題,在未經論證下已成為大家共同接受的前設。
持國際援助有效論的人士認為,透過向受助國提供援助,受助國便有運用國際援助來推動市場自由化的誘因,特別是很多國際援助計劃,為確保國際援助不被濫用,援助提供國總會向受助國開列一些條件,待其能滿足這些條件後才給予援助。故在這些人眼中,國際援助有助窮國走出貧困,邁上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布殊總統早前推出的「世紀挑戰帳戶」(MillenniumChallengeAccount),便是這類援助計劃的典型。它要求受助國首先必須是那些「管治公平,投資於人民並鼓勵經濟自由化」的國家。受助國為滿足這些條件便有必要和誘因按上述方向推行改革,從而實現援助提供國的政策目標。
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不同意這看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認為國際援助「只會加強和鞏固政府相對於私營部門在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原因是國際援助一般都由受助國的政府所調配。
經濟學家大量實證研究的結果亦顯示,國際援助不但未能協助窮國脫貧,相反受助國的政府更會因國內問題藉援助而得以紓緩,拖慢改革步伐。
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力克(S.Knack)的一項研究便發現,在一九八二至九五年間,研究樣本內的受助國所得的國際援助水平愈高,這些國家侵佔私有產權的機會愈大。
由此可見,增加對受助國的國際援助決不是可靠的扶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