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遊:<br>深入小灘山戀倒映方格魚塘

短線遊:
深入小灘山戀倒映方格魚塘

翻開東北區地圖,除鹿頸與南涌有魚塘外,西貢吊燈籠山一隅的小灘古村亦有特色的「方格魚塘」,昔日居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內灣修堤築壩,把魚塘規劃得方方正正。現存的12個「方格魚塘」,滿布數吋長水草,水草枯黃,山巒倒映,形成的一幅半天然風景畫,值得你花6小時深入小灘細看。

記者:戴維浩
攝影:周旭民、戴維浩

寧謐「苗田溪」下流三椏涌

出走烏蛟騰,走過九担租,沿谷底直走,取道上、下苗田。百年前,上、下苗田村本有人家耕種維生,下苗田村規模比上苗田村略大,村屋齊美,時移世易,現兩村村屋大部份已「通頂」,只餘破爛頹垣,百年不變的只有兩村前後左右的淙淙水流,沛然下落往三椏灣,翻資料,村前澗流稱為「苗田溪」,四周環境謐靜淒美。邊走邊賞石,一路上頁岩處處,岩石呈鐵銹般的微紅色,此為香港東北區的地理特色。

■上苗田村一荒廢村屋,此屋看來矮小,內有間隔,估計昔日用來養殖畜生。

紅潮紅石點綴三椏灣

走1小時到達三椏涌,步出涌口有一片淺灘。淺灘生機處處,泥沼滿布密密麻麻的細小沙螺,身長不到5厘米,主要濾食沙上細小海藻維生。別過紅樹叢繼續上路,向三椏村進發,山徑兩旁松樹相迎,對出三椏灣風平浪靜,水平如鏡,近岸泛起紅色環狀物,隨水飄浮,初以為岩石把海水染紅,問過村民,方知是海水裏的微型單細胞浮游藻大量繁殖,遂成紅潮作怪。紅潮紅石,岸上蒼松,碧紅相間,不禁暗讚天公為初春灰暗天色,添上點點色彩。

■愛氏松,山頭常見松樹一種,雌球花生於嫩枝末端,人們喜以其果子作聖誕裝飾。

■海岸紅石,岸上青苔,水上更有環狀紅潮,碧紅相間,好不美麗。

■溝紋荀光螺,殼上有小孔,就算蓋口緊合,仍可呼吸。

魚塘形狀方正

入三椏村,往村中一士多作補給糧水,歇息過後,向對出一片平地進發,平地原種植莊稼,往昔長年欣盛,現已野草叢生,淪為野牛牧草場。偶遇村長,他謂三椏村族人大多曾姓,附近七村聯盟,合定「慶春約」,每年春天在荔枝窩村舉行慶典,談及探勝終點小灘村,他說原有民居三戶,現已丟空,村莊對出魚塘亦有石碑記載60年代鄉紳籌錢合力修路之事迹。
越過山尾坳,10分鐘路程已見小灘村遺址。小灘古名叫「兆灘」,水田片片,是荔枝窩之「衞星」村落,居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擇深入陸地的海灣,於灣口處築壩蓄水,分隔海水及山溪淡水,圍海造湖;然後築壩修小堤,分成12個形狀規律的「方格魚塘」。堤上有水閘,利用潮汐漲退,使海水有規律地排出或湧入,較近海的成為鹹淡水魚塘,較近內陸的則成為淡水魚塘,養殖不同魚種。現魚塘荒棄,但景貌依舊,長長水草插滿塘面,別有一番景致。不過要欣賞這幅半天然風景可不容易,必要越過野牛重重布下的「地雷陣」,穿過一片尖刺癲茄叢才可如願以償。

■水草枯黃,狀似蘆葦,與塘後小屋構成一幅美麗風景畫。

■魚塘對出大堤壩,壩內修築小堤,把人工湖分成若干魚塘。

■魚塘長有大量帶刺癲茄,似是昔日村民種來防外來者,不要採食,含有劇毒。

■小灘民居原有3戶,現全數丟空。

■水閘遺迹,用以控制魚塘海水進出。

新建觀景台賞涌灣

在堤壩上歇過,覓路續上,途經新觀景台,可飽覽涌灣勝景。由九蘆頭至磨刀坑一帶風景一覽無遺,海上孤島更有怪名,甚麼墳洲、爛船排,皆使人聯想沈船命喪,附近村落人心惶惶,紛紛遷出的傳說。繼續上路,經過荔枝窩自然步道賞過一切生態美景,可朝珠門田、亞媽笏方向回烏蛟騰,完結這6小時之旅。

■觀景台眺望涌灣,對出小島為墳洲,一堆小礁石為爛船排(紅圈)。

■荔枝窩自然步道,沿途有傳意牌介紹生態景致。

醫肚站

途經三椏村有茶室經營,炒粉麵飯、生猛海鮮甚至走地雞都有供應,不過要事先預訂。

肉絲炒麵$50
炒菜心$30

福利茶室(26799421)
地址:三椏村門牌一號

交通

去程:大埔墟南盛街乘專線小巴20C($8)往烏蛟騰,下車朝九担租方向起步。

回程:折返烏蛟騰乘20C回市區,或於荔枝窩電召駁船往西貢黃石碼頭,包船費10人單程約$350,致電船家曾生9789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