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今次修補歐美裂痕的歐洲之行,周四隨着美俄峰會在斯洛伐克結束而告終,白宮形容喬治布殊此行跟歐洲盟友沒重大爭拗,氣氛融洽,但西方傳媒都認為喬治布殊此行是失敗之旅,歐美分歧仍在,彼此還在暗中角力。
喬治布殊表明此行是呼籲歐洲盟摒棄往昔歧見,攜手在世界各地廣插「自由之旗」,歐盟多國都沒有跟喬治布殊起爭拗,但這並不代表雙方已沒分歧,他們都看穿美國今次伸出橄欖枝的原因,就是喬治布殊已沒有財力和物力再打一場大仗,必須尋求歐盟協助,所以在處理伊朗核武問題上,喬治布殊才向歐盟作出些微讓步。
不過,從歐美在應否解除對華售武、伊朗問題和《京都議定書》問題上,始終有很大距離,歐盟在這些問題上愈來愈站在同一陣線上,與美國抗衡,凸顯歐盟要走自己的路,歐美領袖間的象徵性擁抱,只不過是掩飾彼此間的繃緊關係,實際上仍在角力。
歐美之間唯一有共識是在俄羅斯民主開倒車問題上。喬治布殊在美俄峰會上闡釋民主的真義,在乎「建立法治、保護少數民族、言論自由和容許政治反對派存在」,明顯是衝着俄羅斯總統普京集權中央、打壓傳媒的專制做法而來。
不過,普京反駁說,俄羅斯不可能由民主走回頭路,俄羅斯的民主改革必須因應俄羅斯國情進行的。
英國廣播公司/《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