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撮錄自港台文教組及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合作的「投資有道理」節目第12集,節目已於2月5日(港台第1台)及2月7日(港台第5台)播出。
(主:Sally,夏妙然;張:張加銘─恒生銀行助理總經理)
主:銀行服務有很多類型,哪些是市民最渴求?未來又會朝着哪一方向發展?
張:銀行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所指的不單是產品類別和選擇,還有資金調換的靈活性,以及為投資者提供不同的理財服務。資金調換的靈活性,在整個投資計劃中,是很重要的,銀行現在都會提供一些理財戶口,透過理財戶口,不論是存款,買賣股票、基金或債券都可以做到;若投資者較為進取,想以借貸加大投資額,亦可以透過理財戶口將投資抵押,從而獲得信貸額或孖展服務。
第2點是投資渠道。現時大多數銀行都提供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服務,方便投資者理財。
透過電子渠道,投資者可以更容易把握市場時機,更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在世界各地也可透過電話及互聯網管理自己的投資。在費用方面,一般透過電子途徑辦理投資或銀行服務,手續費都會較分行櫃位辦理為低。
主:在投資的過程中,客戶可以預期銀行提供哪些服務?
張:首先,不同的銀行會提供不同的服務,但一般而言,銀行能夠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市場層面。例如提供一些市場信息,包括股票或債券市場表現等。一般銀行都會用投資角度來建議哪些市場可以考慮加重或減低投資比重。第二是產品層面。例如看好香港市場,應該從哪個途徑入手?哪類型產品較好?個別銀行或財務顧問可能會提供產品推介,有些是根據他們自己的分析,有些則是用第三者的分析,例如評級機構的資料。最後是個人層面。由於不同的投資者有不同的喜好,對風險與回報有不同的要求,加上不同的投資目標及投資期等,所以獲得最高評級的基金,並不等於適合所有投資者。這方面私人銀行可以提供一個投資組合建議。在零售銀行層面,每間銀行做法都不同,或視乎客戶本身的資產值,譬如較大的資產值,便可能需要投資組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