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港人遲婚錢作怪

理財智慧:港人遲婚錢作怪

在80年代以前,香港的出生率沒有現時那麼低,當年的物質並沒有現時那麼豐富,一般市民的學歷亦沒有現在的高。但奇怪的是,當年出生率比現在高,而初婚的平均年齡亦比現在小。
那個年代,結婚之時沒有那麼講究,婚宴多在酒樓舉行,婚紗照亦可有可無,而度蜜月的目的地不一定需要很遠,甚至可以無。至於結婚戒指則簡簡單單便可,不一定要有鑽石,而禮金亦可面議。因為當年生活比較困難,很多時要「睇餸食飯」,資金充裕的,多花些錢;資金缺乏的,簡單一些,可少些禮節。
但到了現代,很多未婚男女都是大學畢業的。作為知識分子階層,很多時都會因為「攀比」而要花大量金錢在婚嫁之上──例如要不要擺酒?如要的話,又要不要在酒店舉行?要不要拍婚紗照?要不要到歐洲或日本度蜜月?要不要買物業作為新居?又或者要不要給合理的禮金?
如果以上問題全部答案皆「是」的話,那麼便涉及大量金錢。
以一個500呎北區小型單位為例,樓價最少要百多萬,9成按揭再加其他交易費用,所動用的本金最少要20萬左右。如果要簡便裝修及添置家具,25萬元相信是很合理的預算。而這種置業模式,還需要使用按揭保險計劃進行呢!

結婚開支近40萬
假若要在酒店擺酒20席,連菜價酒水及加一,相信動輒要8000元一席。假若收回6成成本的禮金,那麼還要支付6-7萬的酒席費用。婚紗連製相又要三兩萬、蜜月旅行連消費又要三兩萬、結婚鑽戒及其他相關費用又要數萬……不計男方給女方的禮金,最保守估計,結婚總開支要35至40萬元以上!
假若費用全部由男方支付,而家人又沒有資助的話,一名22歲大學畢業男生要儲多少年,才能儲到這筆老婆本?如果按照香港男性平均初婚年齡30歲計算,亦即要在8年之內要達到此目標,但相信很多大學男畢業生都難以在8年之內達標。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