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捷環球(330)日前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止的半年業績,盈利增長76%至16.51億港元,較市場預期的上限13.3億元遠高,每股盈利1.38元,中期息派0.45元。
思捷的業績理想,主要是受惠於歐元滙價上升,以及經濟復甦,從而帶動中期業績錄得驚人的增長。事實上,思捷的業績經常為市場帶來驚喜,幾乎已成為一種習慣,所以在研究思捷盈利前景的同時,我其實對思捷的管理更有興趣,尤其是當歐元出現波動時,思捷的管理層是否仍然能繼續從容應付?
不過,思捷的業績中,有一點令我頗為佩服的是,其中期息已連續第2年倍增派發,顯示集團的純利在出現強勁增長的同時,現金流量亦非常健康。事實上,在現在不少企業的財務狀況備受質疑的時候,思捷不但全無負債,淨現金更高達超過20億港元,這一點實在令人拜服。這除了可以令集團毋須為息口趨升而感到困擾之外,同時亦令管理層可以放心投資,大力發展內地及歐美市場。
事實上,集團在拓展業務方面的成績是令人驚訝的,因為他們不會因拓展業務而忽略集團的既有業務。就以集團去年在拓展德國與比荷盧各國市場的同時,法國及北歐等舊有市場仍分別取得59%及49%的可觀增長率,而亞洲地區的既有市場亦取得超過30%的增長,這都顯示集團的拓展管理,做得相當出色。
除了拓展業務的成績值得投資者深思外,思捷的成本控制亦是理應留意的重點,因為零售及批發業務持續擴充,正常而言,定必會令集團的經營成本上升,從而令集團的整體盈利率下跌。但思捷的批發與零售業務在未扣除利息與稅項前的盈利率,居然仍可上升接近24%及超過13%,帶動集團未扣除利息與稅項前的盈利率增至超過20%,可見思捷在控制成本上,的確是處理得非常出色。
當然,正如我在一開始時所提及,歐元滙價一旦出現波動,到底思捷的業績是否仍然能保持理想的表現?這一點思捷在業績公布時亦有提及。集團財務總裁潘祖明表示,集團經已習慣歐元滙價波動,並有相對的措施應付,所以他相信歐元滙價波動對業績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言語之間似乎反映思捷在外滙對沖的工作上,已做足工夫。但由於管理公司和管理投資是截然不同的事情,思捷是否仍能處理得宜,我們將引頸以待。
不過,由於思捷的預期市盈率只有20倍,相對歐洲同類型公司為低,故除非歐元出現失控,否則思捷股價其實仍具上升空間。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