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微創手術發展日新月異,屯門醫院在切除膽囊手術上更採用嶄新的三毫米兩孔針鏡方法,突破傳統的四孔內鏡手術,其中一個傷口更可細至只有三毫米,開創該手術的李建運醫生表示,這可令病人更快康復,手術後病人肚上只需貼上兩塊小膠布,八成病人更可即日出院。 記者:梁洵瑜
屯門醫院日間手術中心總監李建運醫生接受訪問時稱,本港自九○年開始採用腹腔鏡方法切除膽囊,但醫學界普遍採用四孔方法,即在病人腹腔上開四個孔,插入內鏡及輔助儀器,切除膽囊。近年則有少數人採用兩孔方法,但手術開口至少要約五至十毫米不等,一直無法突破較細的開口。
但他巧妙地改良了碎腎石用的幼細導管,再穿上手術用線轆,導入病人體內,套入手術線,成功開創了在病人體外打結的方法,避免在體內打結而需要較大儀器的掣肘,令傷口可微細至三毫米。另一個開口則在肚臍位置,開一個十毫米的傷口,以便切除膽囊後從這個位置把它取出。
李建運指出,目前並無其他地區醫療界採用這種兩孔針鏡方法切除膽囊,所以也可算是全球首創。至今已有三百名病人採用這種手術,手術平均需時四十分鐘,最快約二十分鐘,病人平均在手術後五小時已可進食,疼痛指數也較傳統四孔內鏡手術為低。
他又稱,約有八成病人可即日出院,餘下兩成或因年老、家居環境不便或無家人照顧而不可即日出院,約有百分之一機會出現併發症,如因器官黏連嚴重,須把三毫米開口擴大少許,只有一人需要改用開刀切除膽囊。
屯門醫院現已把這類手術列為日間手術進行,其中患膽囊炎已三年的鍾女士,當天早上九時半做手術,下午已可下床及進食,雖然院方給她口服止痛藥,但她多次表示傷口並不感到痛楚。原本睡在床上的她,更可一骨碌坐起來,而且表現得甚為輕鬆,肚上的兩個傷口只用兩片小圓形及方形膠布貼着。
李建運說,這種改良後的微創手術所採用的儀器,成本較以往的低廉,更可加快病人康復時間,病人可在手術後兩、三天回復日常活動,粗勞工作者則或需休養多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