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引入學券制解決英基資助問題 - 盧峯

蘋論:引入學券制解決英基資助問題 - 盧峯

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昨天發表報告,譴責英基學校協會高級行政管理層,指管理層在學校行政安排、財政監管上不但未能達到高水平,反而出現種種錯漏及濫用的問題,例如在沒有得到理事會批准的情況下花費六百多萬租用宿舍供高級人員入住、例如讓不合資格的人員在生病時住進醫院的頭等房等。
我們認為,英基學校協會既然是接受政府資助的機構,它出現行政失當、亂用資源、浪費公帑的問題當然該嚴加追究,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對它浪費公帑的行為嚴詞譴責更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我們認為,英基學校協會管理不善需要整頓是一回事,應否大幅改變對英基學校協會的資助卻是另一回事,若果只因一時的管理問題而大幅削減資助,迫使英基學校協會收縮校網及大幅提高學費,那不僅對英基學校協會的學生、家長、教職員不利,對香港教育的多元化發展也是不利的。
應該看到,英基學校協會雖然較接近國際學校,所提供的課程也跟香港的主流學校不同,但近年來入讀英基的學生已有相當部份來自本地學童或回流港人的子女,而且比例還持續上升。可以說,英基學校已成了香港學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補充部份、已成了家長在主流學校以外的一個重要選擇,政府實在沒有甚麼理由要撤去資助、實在沒有甚麼理由要扼殺家長這個選擇。更何況以資助額計算,政府對英基學校學生的資助比一般香港中小學學生的資助還要低;若果以較少的資助額而令本地家長及學生有更多學校、更多不同教育模式的選擇,政府有甚麼理由要削去資助、要令家長、學生減少選擇呢?難道特區政府真的希望全港學校變的一模一樣嗎?

政府方面表示,教育資助政策的原則是不為國際學校提供經常資助,因此對英基學校協會提供經常資助的做法應該改變甚至取消。撇開英基學校是否國際學校不談,政府不資助國際學校的政策原則其實是不合理及不合時宜的。要知道不少家長其實早有計劃讓子女到海外升讀大學,再加上市民中有不少是從外國回流的,他們的子女也極可能到外國升讀大學。若果政府還堅持現時的政策,那這些家長、這些學生將失去享受資助教育的權利、將要被迫繳付高昂的學費或入讀對他們將來升學沒有幫助的主流學校,這對他們公平嗎?
其實,最有效、最切合家長、學生需要的做法是盡快引入學券制(SchoolVoucherSystem),讓家長拿着學券、拿着資助自行選擇心儀的學校、心儀的教育模式,到時候不管是希望入讀本地學校、英基學校或其他國際學校的家長或學生都能各取所需。這不是比由教育官僚指定哪些學校該受資助、哪些學校不受資助好得多嗎?這不是比由教育官僚限制家長的選擇好得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