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 洋 - 陶傑

崇 洋 - 陶傑

當今最軟弱、無聊的一種指摘,應該是謾罵對方「崇洋」吧。
崇洋,Sowhat?中國的前主席江澤民不僅酷愛英語,其傳記也由一名美國投資銀行家用英文執筆,並透露了一件可愛的小事:「江主席」在家與兒孫吃晚飯,勒令孩子們要說英語。
林村的許願樹被愚民搞垮了,要從澳洲請來鬼佬專家給樹看病。山貝河的小鱷魚,也要請澳洲的捕鱷手來捕捉。到了生死的節骨眼如禽流感和沙士,要從美國請病毒專家來研究。其他無數的顧問報告書,從教育到醫療,不是哈佛就是劍橋,通通禮聘洋人來指教,更是不在話下。
特區有八家大學,自稱「國際都市」,都有植物學系、動物學系、病理學系吧,從一棵病樹到一種病毒,都要抱一抱鬼佬的大腿仰首以乞憐的眼神祈求高見。
層次低一點的:電視的遊戲節目,一概模仿自美國或日本。美國人先做過的,像AmericanIdol,收視率橫掃北美,才紛紛抄襲之。美國人或日本人不做的,華人電視台決不敢先行。全民崇洋,自是理所當然。
大陸崇洋更是風魔。中國的聯想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即刻有大陸網民表態從此不會再買。西洋名牌的江斯丹頓、阿曼尼、LV,來到一個崇洋成狂的小農社會,價格馬上調高十倍,成千上萬人捧着現金來狂搶。

一部狄士尼卡通片,原裝英語版,在金鐘的UA上映,票價七十五元。用藝人配上粵語,在尖東華懋或荃灣天水圍的百老滙上映,票價可便宜至三十五元。市場的神聖規律,千萬不可盲目挑戰。
寫專欄的「文化人」,其實對中西文化孰優孰劣的大題目一點興趣也沒有—這種問題,留給錢穆大師好了,專欄天天面對市場,自然要忠實反映世界潮流,先不論文筆,滿紙對倫敦巴黎、紐約布拉格的讚頌,收視率自然比天天回憶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家仇國恨的阿伯們高許多,這又吹咩?
眼見滿嘴巴愛國的中國小農,子女一個個送英國留學、送美國定居,全國崇洋成風,虛偽成習,真是令人欣喜無限。連乘飛機,一聽到駕駛艙傳出的廣播是牛津英語,即是機師是鬼佬吧,飛行安全有保障了,馬上安心睡覺,直飛歐美,黑夜盡頭是旭日,一路平安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