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產權是繁榮關鍵

私有產權是繁榮關鍵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知道,農村貧民的生活必須得到改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沿海城市紛紛興盛起來,但八億農民,大部份自覺未得其利。經濟繁盛,農民不但未受裨益,反而要承擔苛捐雜稅,又要面對地方官員的貪污舞弊和各種驕縱行為。結果,由農民引發的暴力示威活動,愈來愈多。
為了紓緩貧困,減輕農民負擔,以免農村出現動盪,北京承諾減輕農民賦稅、提供更多資助。政府還答應增加撥款,用於農村的教育、醫療、灌溉以及基礎建設項目。
大部份農民家庭,並不擁有所耕作土地的地契或正式業權文件。這些土地可被當局收回,而農民只獲甚少賠償,甚至全無賠償。部份農民獲發長期租約,但租約不能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信貸,取得貸款。
此外,農民的活動自由也受到諸多內部限制。計劃經濟的遺風,令大部份日常生活所需,均取決於個人工作的地點。房屋、教育以及醫療服務均由企業單位提供,工人必須卜居於工作地點附近。
很多農民已移居到城市生活。他們或因農業生產力提升而失去工作、或者是被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吸引,希望在城中找到工作機會。然而,沒有居留證的人,會被當局拘留,遣返原籍。為求留低,惟有賄賂官員。
要令中國農民更加安穩、得到社會更公平對待,其實毋須以公帑大灑金錢。只須保障「私有產權」,明確訂定擁有土地的權限,並給予市民活動自由,讓他們自由找尋工作,便是一個廉宜的做法。

很多長期面對極度貧困的國家所出現的特徵,都可在中國身上找到十分類似的情況。國家貧因,缺乏天然資源並非原因。日本經濟動力十足,然而,推動日本經濟的大部份重要資源,均須國外進口。人口密度過高也不構成合理解釋:荷蘭、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全球最為人口稠密的地區,但它們都能夠生產財富。
狄蘇圖(HernandodeSoto)的近作:《資本之奧祕》(TheMysteryofCapital:WhyCapitalismTriumphsintheWestandFailsEverywhereElse)提出了清晰的解說,為全球市民解開謎團。貧窮的主因,是欠缺清晰的法律去促進和保障個人權利和私有產權。
對多個發展中經濟體系進行的研究,揭示出一種持續常見的模式。研究發現,窮困的地區,多數缺乏法制支援,而且通常有龐大的官僚障礙,令地產、房屋和其他商業難以成為正式的投資渠道。
就像中國的農民一樣,世界上大部份貧民,也許都擁有龐大的資產,卻苦無合法的業權文件,以致無法將之進行合法交易,或以之作為抵押申請信貸。這些資產,正是狄蘇圖所指的「沒有生命的資本」。
根據狄蘇圖的研究,凡是無法用以進行借貸,藉以促成額外固定資產投資,從而產生剩餘價值的資本,皆屬「沒有生命的資本」。擁有的財產一日未有法律地位,其擁有權及轉讓權均欠缺法律基礎。

這些觀察其中一個含意是,把注意力集中於外來投資,大概是本末倒置。要推動經濟發展、擴闊財富基礎,把國內原有的資本解凍,是更有效的做法。
明確界定私有產權並予以執行以外,還須配備公平公正的合約,吸引長期投資,累積資本。此外,還須明確保證不會有任何掠奪行為,確保個人及政府官員不會搶掠財產。
狄蘇圖和他的研究隊伍發現,窮困國家的一般情況,是發牌管制繁複、註冊費用高昂、註冊程序複雜,註冊步驟繁多,又須得到不同政府部門審批。
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方程式其實相當簡單,儘管執行起來未必十分輕易。首先,必須累積資本,並且要有私人資本願意投資於帶來盈利的生產活動。為此,當局須訂明穩定可靠的法例,特別是廣泛地讓民眾擁有私有產權,並制訂適當政策,透過「制度架構」予以施行。
這項研究還得出一個頗為有趣的結論,就是窮人非但不構成問題,反而是答案所在。在好些例子中,這些窮人擁有的資產和儲蓄,甚至比他們社群中較為富裕者所擁有的還要多。因此,改革法制和行政制度,可讓貧民中奮力上進的人士投入正式的經濟體系,為社會帶來莫大益處。
……………………………………………………
作者為危地馬拉FranciscoMarroquin大學經濟學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