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基會每年都會為成員地區或國家來一次經濟把脈,今年也不例外,於近日公布其為香港特區所作的最新一次經濟檢討。傳媒對該報告高度重視,給予頗多篇幅報道。
報告中最惹人注意的,應是其向特區政府所作的,關於透過引入銷售稅來削減本港結構性赤字的建議。
日本經驗告訴我們加稅不是解決財赤的好方法。日政府為挽救因地產泡沫爆破後一沉不起的經濟,不斷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令財赤及政府債務持續上升,後者由九一年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五急躍至現時的百分之一百六十九。
為解決財赤問題,日政府曾試圖以加稅的方法來應對。最近一次在一九九七年,將銷售稅由百分之三調高至百分之五,結果不但未能紓解財赤,其經濟更因此而步入衰退。
事實上,從往績來看我們毋須對國基會的建議過於認真。也許大家還記得幾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事件發生後,國基會以恢復區內金融穩定之名出師,並給各個受影響國家出謀獻策,結果弄巧反拙,令該等地區的經濟更加泥足深陷,情況令人尷尬。
國基會給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的地區判錯症兼開錯藥,也許並非偶然。時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Stiglitz)曾對國基會作出極不客氣的批評。在二○○○年刊登在《新共和》(NewRepublic)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斯氏猛烈抨擊國基會人員自以為是,卻不知道他們只是「一流大學中的三流生」。
姑勿論斯氏的言論是否過於偏激,開徵銷售稅卻肯定不是解決本港財赤的良方,對國基會的建議我們毋須過於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