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祐
雞年剛至,近日有電視台邀請堪輿學家為香港推測經濟運情之餘,還評論政府與市民的關係。其實不用堪輿學家,亦可從近日幾宗小新聞,看到公務員在推行簡單政策和任務時,和市民所要求及期望的,還有一大段距離。在這情況下,縱使政府高層已訂立不少具建設性的改善香港經濟的策略,但當在下放執行時,亦很難避免觸發與市民衝突的機會。
如食環署最近為轄下四十一個街市增加人流一事,有關當局於人流較多的街市入口安排魔術表現及派揮春等節目,本意藉此吸引更多居民光顧街市。但此舉卻令商販受害,令生意額大幅下跌。最令人憂心的是,有關部門反駁只要表演節目得到市民歡迎,便可創造更佳的營商環境,為商販增加生意。但這些免費節目有甚麼實質成效?對商販增加生意有何幫助?在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只要實驗者(食環署)給予影響(各項表現節目),受體(市民)便必定有反應。但這些反應,又是否真的能代表該項活動已能達到指定目標?對於有關公務員取巧地認為他們已做好本份,這種「做了便算,不問成效」的愚民態度,實在令市民氣憤。
同樣,較早前屯門碼頭改建成跨境碼頭一事,環境運輸及工務局聲稱,跨境碼頭投入服務的時間,是船公司的商業決定,只要船公司每月按時交一百三十五萬元租金,就不算違反租約。有關部門認為航線到何時開辦,碼頭到何時能夠啟用,均不是政府能夠管轄的範疇。最後,一間律師行向高院就投得屯門跨境碼頭經營權的香港西北航運快線公司申請清盤。縱使有澳門娛樂場日前準備收購該公司,但至於何時通航及具體運作,則仍未落實。政府這種不能預測問題的失誤,又再次驗證了「做了便算,不問成效」的態度。
至於就去年多間學校的投影機被盜竊事件,教育署對學校自行提高保安,不但不鼓勵,更用沒有意思的建議──把投影機刻上不能磨滅的編號便作罷。政府官員不但未能洞悉市民的需要,就連了解合作夥伴的困難亦未能設身體會。這怎能令市民改善對政府的印象?
其實,這幾個事例,均清楚反映一些公務人員在構思和執行政策時,根本沒有用心去了解市民的需要,及思考將會遇見的問題,並加以預防。到最後事情出了亂子,便事事歸咎於非他們可控制能力範圍。實際上是有關公務人員往往把服務市民的要務,視為簡單的行政過程,沒有注意對事件過程的可控制程度。結果令政策內容和執行方法脫離現實需要,亦令執行部門失去預防問題的能力。
要令公務員用民為本的理念去設計政策,同時又不流於被動地去聽取意見和執行公務,公務員便必須經常反思他們在維持社會良好運作上的角色及目標。他們不但要對行政過程負責,更要令自己完全能掌握政策所預期產生的結果,而非墮入不能控制之網。戒除「先讓問題發生,後補救」的習慣,便是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的先決條件。祝願公務員與市民在雞年融洽相處,互相支持。
……………………………………………………
作者為民主動力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