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高齡化與少子化,是現代社會與先進國家的難以遏止的趨勢。現代社會,只有貧窮落後的地區才有需要養兒防老,才有不得不多生而且要生男的情勢。
多數國家,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不是採取鼓勵多生育或提高子女免稅額這些愚蠢而無效的辦法,因為人民不會聽了政府的勸喻或為了免稅額而多生子女。人民要考慮的是對子女的負擔,子女的教育,尤其是自己生活的國家或城市的居住環境及政經狀況等問題。香港特區政府不在自己的施政上着力改善,而用勸喻多生育的辦法,實在是愚不可及。
但即使施政大有改善,高齡化與少子化仍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更現實的做法,不是力求阻止這種趨勢,而是規劃如何面對與因應這種趨勢。
日本是全球少有的最懂得依據數據來作未來規劃的國家,而日本又是先進國家中第一個人口開始減少的國家,因此,日本如何因應高齡化、少子化和人口減少的趨勢,也備受世界各國注意。
日本政府原以「二○○七年出生率滑落至一點三一(即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之後將停留在一點三九」的數據,來規劃各種制度與發展計劃,孰料二○○三年出生率就創下了最低的一點二九紀錄,使原有規劃不得不作調整。
高齡化、少子化和人口減少,對國家的發展有甚麼影響呢?有人指出,如果將日本人口比擬為一百人,現有高齡人口為十九人,小孩子有十四人,依據政府的保守估計,二○五○年人口將減少到七十二人,高齡者增加到二十八人,小孩子只剩下六個人。
過去,全球的政府都以「人口增加」為前提,去規劃經濟和社會的結構與發展,現在出現了人口減少趨勢,政府與企業都要改換思維模式,不能再為未來的人口增加準備「需求」,而要為未來的「人口減少」去準備削減資源。
以交通來說,日本十六家主要鐵路公司的運輸人口,從一九九一年的一○一億人,減少到二○○三年的九十一億人,十多年來市場縮小了10%。交通運輸固然仍需發展更方便的系統,但不能再以人口增加為發展前提。而且,日本各鐵路公司也要紛紛採取因應市場縮小的策略。
一項「七.十一」便利店的調查,顯示五十歲以上的顧客,已從十年前的佔12%,上升到二○○三年的22%。因此,消費品也要向高齡顧客層轉移,比如推出更多低卡路里的食品。
除了消費方面的減少與向高齡化轉移之外,供給方面也有所動搖。比如日本的勞動人口,估計在二○二五年前將減少四百七十萬人,其中十五至二十九歲年齡層,將減少三百一十萬。職場將發生人手不足現象。
一些公用設施,因人口減少而需要拆除,例如一些地方的水庫;一些人口縮小到難以維持水電、學校、醫院等基本設施的村落,政府要敦促人口集中居住;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也要向人口減少的思路予以調整。
香港的出生率,比日本還低。當全球都看着日本如何因應高齡化、少子化和人口減少的趨勢時,香港遲遲不正視這個趨勢,而予以注意之後的解決辦法,不是借鑑其他地區的經驗,而是鼓勵生育。豈不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