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海斯.格里斯(PeterHaysGries)
當日本政府無視中國政府的抗議,允許台灣前總統李登輝訪日時,中國強烈譴責它的亞洲同鄰「不顧中方再三嚴正交涉和堅決反對,執意做出錯誤決定」,甚至威脅報復。
這場最近的爭執可謂是自二○○三年來頗受關注的中國反日活動的典型。為何一度盛行的民族主義又死灰復燃?又為何矛頭直指日本?簡而言之,經過二十五年的經濟改革,今天的中國人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我。在毛澤東統治時代,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正處於向東京尋求調節、外交承認和海外發展援助之時,中國人無法正視過去在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挾制下所遭受的迫害。然而今天,中國人終於能面對這段長達一個世紀的暴行所帶來的羞辱,一股被壓抑了太久的怒火又重抬頭。
對多數中國人而言,日本人是魔鬼的象徵,不僅因為日本侵略中國的殘忍暴行,以及被日本軍隊殺害的中國人人數之多,還有更早淵源的民族仇恨。
自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並簽訂令中國蒙羞的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後,認為日本小弟是對中國老大哥實施了非正義暴行的想法就油然而生。伴隨着一九一五年奇恥大辱的「二十一條」和日本在二戰中的蹂躪暴行,諸如南京大屠殺,為反日憤情提供了正當的民族理由。這種反日情緒的複雜性和根深柢固性,使得它延續至今,與中國人對其他一些國家更為短暫矛盾的敵對情緒有所不同,比如有時中國人還庇護美國人。
中國普遍出現的這種根深柢固的反日情緒,並不是好的預兆。由於中共允許國人使用這種民族主義情緒,以保持中國統一,使這種情緒更趨激烈,而中國政治領導層在制訂日本政策時,也愈來愈多地帶上敵對的民族主義色彩。結果,日本對中國的崛起就愈發恐懼,害怕將來中國有可能報復戰爭時代日本的入侵。事實上,一項日本民意調查顯示,持親華觀點的日本人比例,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出現的民族主義思潮主張,日本應該重新制訂它的和平憲法,發展有可能包括核武器的武裝力量,以抗衡來自北朝鮮的威脅。中日的軍備競賽愈來愈有可能成為現實。日本防衞廳最近拋出一份中國襲擊日本的三種假想概要,並宣布它正準備面對中國自北(原日本駐軍以抵禦蘇聯保衞日本的地方)向南重新部署其軍隊。
悲觀者現在擔憂,亞洲還不大到足以容納中國和身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相反,樂觀者卻認為中國和日本能夠相互合作,擔當亞洲發展的雙引擎。日本問題專家馮昭奎則取中立之道,認為中日關係將帶上合作與衝突共存兼備的特徵。
如果我們幸運的話,馮昭奎也許說對了。如若不幸,再遇上一件激發中國民族主義的大事件,那麼當大多數人希望這些舊仇恨可以被擱置一旁的時候,一個錯誤危險的新政治路線,將在東亞產生。 (c)ProjectSyndicate2005
www.project-syndicate.org
……………………………………………………
作者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政治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