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勿走加拿大之路

香港勿走加拿大之路

最近加拿大總理馬丁的北京之行,受到反對黨普遍指摘,認為他為經濟利益而放棄原則。馬丁在北京不僅沒敢提出中國惡劣的人權狀況,竟然還指摘本國的保守黨議員去趙紫陽家弔唁。最後馬丁也沒從北京帶回明顯經貿成果,連最期待的讓更多中國人到加國旅遊的「協議」也沒簽成。

曹長青

馬丁所以這樣視經濟高於人權,是因為加國經濟近年一直不那麼景氣。加拿大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才三千二百萬,是中國的四十分一,但國土卻比中國多三十八萬平方公里;加拿大的文盲率近乎零,農業和工業都相當發達,而且是全球工業大國中唯一與擁有最強大消費市場的美國接壤,加國出口產品的84%是到美國。
雖然有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過去十多年來,加拿大都是迷信政府力量、主張高稅收的左派自由黨執政,其左翼經濟政策導致加拿大經濟發展受限,比美國落後很多。
在個人富有的程度上,美國的人均所得是三萬七千八百美元,加拿大是二萬九千八百美元。加國過去十年來人均所得增長11.5%,平均每年個人所得才增加1%。在整體經濟水平上,二○○四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是4.4%,加拿大2.7%。二○○三年美國經濟增長3%,加拿大1.7%;該年度第三季美國經濟增長八點二,加國該季僅增長一點一。
在就業市場上,美國失業率現為5.3%,加拿大7.1%。前年加拿大的失業率達7.8%(香港失業率現為6.4%)。歐洲實行類似加拿大經濟政策的法德兩國,失業率也很高,法國9.7%;德國9.9%。
美國之所以比加拿大、法德等國經濟好,很大原因是執政的保守派布殊政府實行減稅,控制福利,充份市場經濟的政策。布殊在第一任總統時就實行大幅減稅政策,目前美國平均個人稅率已降至35.6%,加拿大則比美國多九個百分點,達44.7%。法國最高稅率超過50%,德國則高達65%。
美國由於近年反恐戰爭而軍費增加,財政赤字達四千億美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以上。而沒有直接參加反恐戰爭的加拿大,其聯邦政府的公共債務已高達二點七兆(萬億)加元,等於加拿大平均每人背負國債十八萬元。

不同的經濟政策和理念,導致不同的結果。加拿大傾向北歐那種福利社會主義,美國走的是原本資本主義道路。這種經濟理念導致的不同,還可從近年澳洲的變化看出。悉尼《澳洲人報》言論版主編斯威策(TomSwitzer)本月二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澳洲已連續十四年經濟增長,現時失業率降至5.1%,是過去二十八年來最低(九二年是11%)。通貨膨脹率從九十年代初至今一直穩定在2-3%。澳洲經濟不僅被英國《經濟學人》稱讚,連前克林頓政府經濟顧問、現每周為《紐約時報》寫專欄的極左翼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Krugman)也承認是「經濟奇迹」。
澳洲經濟所以出現這樣的成就,主要原因是過去十多年來該國實行了削低關稅,減稅,降低工會力量,控制通貨膨脹,廢除限制經濟發展的陳規陋習,把國企私有化等政策,走了一條限制政府規模,擴大市場作用的真正自由經濟的道路。尤其是現任澳洲總理、保守黨領袖霍華德是執着的市場經濟主義者,並堅定地支持美國倒侯的伊拉克戰爭,因而在去年十月贏了第三次連任,成為澳洲獨立一百年來第二位任期最長的總理(第一位也是保守派,在五、六十年代曾連續執政十六年),而且他所領導的政黨聯盟過去二十四年首次在參議院佔多數席位。因而《澳洲人報》的社論版主編說,霍華德可能會像美國總統列根那樣被列入推行自由經濟的世界「英雄」行列。
香港多年來一直在「世界經濟競爭力排行榜」之首,主要是它走市場經濟之路,有低稅率、小政府、自由經濟的優勢。但近年來香港經濟不景,但願能從美國、澳洲和加拿大、北歐的不同經濟模式中得到啟示。
……………………………………………………
作者為居於紐約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