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元宵,又到了過年最後一天了。
每到這天,都叫人難忘歐陽修的元夕詞《生查子》,當中「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那兩句,中學生也能倒背如流。辛棄疾的《青玉案》同是描寫元宵佳節,「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成了千古警句。
這兩首詞哪一首的情意更濃,境界更高?仔細琢磨一下,不難分出高下。王國維說古今成大業大學問都有三個必經的階段,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正是最後無意得之的上乘境界。這個比喻對讀書人而言恰似明燈,比那元宵花燈更明亮百倍了。
歐公見不到的「去年人」,辛郎眼中的「那人」,究竟是他們家裏的女人還是他們家外的女人,是至親抑或摯友?這世間就真有說不盡的悲歡離合。月可不仍是去年月,柳梢頭還不是同一柳梢頭,燈火闌珊處豈不依舊闌珊,惟獨去年人,可不一定還找得到。
我老覺得洋人的聖華倫泰日喜氣洋洋,偏是我們的元宵似帶着傷感,又哪稱得上是中國的情人節?就說七巧,亦透着牛郎織女的悲戚。
花市燈如晝,東風夜放花千樹又怎麼樣?總有人覺得元夕寂寂,一碗湯糰又哪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