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師警告:影響表達能力及社交<br>中英文夾雜下幼兒易語言障礙

治療師警告:影響表達能力及社交
中英文夾雜下幼兒易語言障礙

【本報訊】香港是國際大都會,精通兩文三語將有助學業及工作等發展。不少家長為求提升子女的語言能力,過早為子女營造雙語環境學習語文,如刻意以中英夾雜的詞句對話及聘請外傭等。有語言治療師警告,本港約有十一萬名兒童患有語言障礙,混亂的語言環境反而會阻慢兒童的正常語言發展,得不償失。 記者:陳倩雯

語言治療師朱嘉麗接受訪問時表示,正常兒童在一歲至一歲半期間,已可讀出中文單字;一歲半至兩歲更可道出由兩個中文字彙組成的詞語或句子。如兒童的語言發展階段較為緩慢,即可能患有語言發展障礙或溝通障礙。她指出,一成兒童有語言障礙問題,以本港有一百一十萬名十五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計,估計本港約有十一萬名十五歲以下人士患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
她又稱,語言發展緩慢的原因,除包括患有自閉症、智障或弱聽等先天性問題外,也有不少是受到混亂的語言環境影響所致,「十個語言發展慢嘅小朋友,有兩、三個係受到語言環境影響。」她解釋,一至三歲是兒童學習語言的起步階段,若在此時已同時學習兩種不同語言,即容易產生混淆,尤其是家中有外傭的兒童,「如果成日中英夾雜,例如『kiss(吻)媽咪啦』,會令佢哋覺得好難分辨中、英文;而如果成日講英文,又可能令中文吸收慢。」

語言重應用
朱嘉麗警告兒童語言發展能力緩慢,影響表達能力時,或進一步對日常學習、社交及心理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她建議家長切勿過早讓兒童在雙語環境下學習語文,「三、四歲先上吓啲班,識啲字都OK。但如果兩、三歲時見佢學習語文比人慢,就應該先學一種語言先。」家長也可教導家中外傭講廣東話,如一些比較常用的詞語,如「飲」、「食」、「俾」及「着衫」等。
朱嘉麗指出,家長過早讓子女觀看學習語文的動畫教材,也不一定可以提升子女的外語能力,「其實睇VCD或者DVD去學語言唔係咁適合,因為語言係要應用,但係呢啲好貴嘅VCD或者DVD裏面嘅語言,好難套入日常生活中,未必可以學以致用。」她建議家長在兒童兩至三歲才開始讓他們觀看這些教材,並陪伴在旁作出指引,才能達致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