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十年代的「兩個夠晒數」到現時的「三個才算好」、從鼓勵夫婦節育到鼓勵生育,香港的人口及社會結構轉變不可算不迅速、不可算不顯著。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更說,政府要認真研究為何香港的出生率如此低、有何政策可以鼓勵生育、如何應付香港人口迅速老化?
出生率低、人口老化並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任何經濟發達的國家及地區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北歐國家、日本等或多或少面對類似的問題。以日本為例,她的生育率從二次大戰後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四點五個小孩逐步下降至九十年代每名婦女平均只生一點四名小孩,再加上日本人愈來愈長壽,令日本人口老化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比人口長期停滯的北歐國家老化的更快;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日本在二○二五年時約有四分一人口超過六十五歲,而到二○二五年的老人比例更超過百分之三十二。人口老化不但對經濟發展不利,更會大大增加社會在醫療、退休保障及社會服務上的負擔,無怪日本政府以至其他發達國家政府都在千方百計鼓勵生育,防止人口過快老化。
然而香港目前的生育率比日本還要低,每個婦女平均只生育零點九名小孩,即使加上新來港移民,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及情況只怕比日本更嚴重,難怪特區政府及曾司長要扭轉生育政策,甚至考慮透過政策優惠鼓勵生育了。目前還不知道特區政府會推出甚麼政策例如增加免稅額或提供獎金來鼓勵生育,但我們認為,香港的特低生育率除了因為經濟水平上升、教育水平上升令年輕婦女、年輕夫婦不願生育外,特區政府過去七年來的施政混亂、過去七年來的失誤也是市民不願生育下一代的重要因素。
應該看到,生兒育女是一生一世的承擔、承諾;當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在一個安穩、有前景、有選擇、生活質素良好的地方出生及成長。然而過去七年多以來香港市民看到的是一個疲不能興的經濟、看到的是一個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政府、看到的是一個不進反退的社會、看到的是一個愈來愈灰濛濛的天空、看到的是一個愈來愈狹窄的海港;然而香港父母過去七年多以來碰到的是令他們無所適從的教育制度、碰到的是不知走向何處的教育政策、碰到的是千頭萬緒的教育改革。面對這樣看不透的前景、面對愈來愈惡劣的生活環境、面對無能無力的管治,市民怎麼敢輕易作出生兒育女這個一生一世的承擔呢、市民怎麼有信心負上生兒育女這個重大的責任呢?我們認為,若果特區政府不能改善這些情況、不能讓市民重拾對香港、對前景的信心,那不管政府提供甚麼稅務優惠或獎金也不可能鼓勵市民生育更多兒女、也將是徒勞無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