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化驗所已經完成利用俗稱「口水機」的手提測試儀器辨識服用毒品或藥物後駕駛的研究,發現整體成功率有七成六,若連同其他路邊測試方法,成功率更可提高至九成二。政府跨部門藥後駕駛小組短期內會向交通諮詢委員會呈交有關研究報告及建議,相信可替修改法例規管服用毒品或藥物後駕駛的工作掃除障礙。 記者:謝明明
政府跨部門藥後駕駛小組早前委託政府化驗所進行上述研究。身兼該小組成員的政府化驗所高級化驗師莫景權接受訪問時表示,現時有多部「口水機」可辨識不同種類的毒品,今次研究主要測試兩款「口水機」。利用其中一款「口水機」,測試者只需用口含着棉棒兩分鐘,然後利用測試儀及分析儀,約十分鐘後便能了解他有否服用有關毒品或藥物,全程只需十五分鐘。
他說,有關「口水機」暫只可測試五類毒品,包括大麻、鴉片和咳藥水、安非他命(即冰、搖頭丸)、安定(即俗稱5仔的毒品),以及可卡因類,至於本港流行俗稱K仔的氯胺酮,「口水機」暫未能測試到,但有關生產商現正進行改良,以便將K仔納入測試類別。
今次研究成功為一百四十一名自願參加者進行測試,其中五十五人是在街上進行測試,八十六人是葵涌醫院濫用藥物中心的求助者。結果顯示,利用「口水機」測試藥後駕駛的整體成功率為七成六,其中大麻、鴉片及安非他命類毒品的成功率達八成半至百分之一百,但安定類毒品的成功率卻不足四成,他解釋,這與安定類藥物的藥性不易溶於水有關。
若採用其他路邊測試方法,即觀察被測試者的生命表徵包括脈搏及瞳孔;分散注意力測試,例如單腳企立及行直線等測試懷疑藥後駕駛者,其成功率有七成一,如果將「口水機」與路邊測試合併進行,成功率更高達九成二。
莫景權表示,「口水機」的技術已日趨成熟及穩定,既可方便執法,又可免令接受測試者尷尬,他認為,利用「口水機」作初步測試懷疑藥後駕駛者是可行的方法,並認為前線執法人員將「口水機」配合其他路邊測試方法,可更精確及可靠地測試藥後駕駛者。
當局現正研究修例規管藥後駕駛,並考慮授權前線執法人員為懷疑藥後駕駛者進行快速檢驗,蒐集即時證據,以待進一步化驗。
莫景權指出,今次研究結果可替有關立法工作掃除部份障礙。
運輸署回應稱,藥後駕駛工作小組現正研究有關藥後辨別測試報告,並會積極考慮有關建議,小組將於短期內向交諮會呈交有關報告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