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陪伴佢哋走過嗰一段辛苦嘅路程,係我自己感到最欣慰嘅地方。」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坦言,從協助病人成功爭取醫療權益所得的成功感及滿足感,其實非他所求,「我同佢哋一齊面對困境,令佢哋有安慰,先係最有意義嘅事。」
九年前從中文大學生物系畢業的彭鴻昌沒有選擇高薪厚職,反而立志當服務人的工作,實踐他追求公義仁愛的信念,故當起人工僅「夠食夠住」的社工來。後來他加入社區組織協會當病人權益幹事,協助眾多病人及家屬處理醫療申訴,在哀痛委屈中爭取公道或賠償。
可是,儘管他竭盡所能、勞心勞力地施以援手,有時卻換來一場空。年前爭取保留威爾斯親王醫院肝移植中心不果的肝癌病人梁志明,其遭遇尤叫他感到無奈,「醫管局公布關閉威院換肝中心當晚,我真係幾down(失落),尤其見到梁志明嘅健康愈來愈差,好似自己根本做唔到乜去幫佢咁,少不免有沮喪感覺。」
彭鴻昌不諱言,協助病人與醫管局周旋多年,親身體會本港醫療制度的嚴重缺失──屢次犯錯卻死不悔改,不禁教他感到痛心,「我除咗為病人同家屬痛心外,我亦為醫護人員痛心。我唔相信醫護人員立心同病人企喺對立面,只係制度令佢哋做唔到原本嘅責任。」
幸而,挫敗無損彭鴻昌繼續為病人爭取權益的決心,「當你見到又有病人受苦,你就會鼓勵自己再為佢做啲嘢,係受害者令我再有能力去爭取。」爭取的同時,他強調自己並非刻意「搞對抗」,只盼透過小眾力量逐步改變本港醫療制度,「我最希望有一個和諧嘅社會,希望醫生同病人之間都有良好嘅關係!」
記者:陳倩雯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