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大埔林村許願樹發生斷枝事件後,本港多位樹木專家及環保團體都批評政府保護樹木不力,以「修理」樹木為名,但實際是「斬樹」,過去十年有七分之一的冠軍樹木,因掘路及工程所害死亡,故要求制訂「保護樹木法例」。 記者:梁洵瑜
林村許願樹在本月十二日大年初四因受逾噸重寶牒的積壓而斷枝,此事立即引發保護古樹的熱烈討論。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昨在《城市論壇》上批評,政府保護樹木不力,欠缺保護樹木法例,當局應立法保護本港無數珍貴樹木的生命。
他指出,過去十年,三百八十棵獲列為冠軍樹的樹木,有七分之一(共五十四棵)死亡,主因是掘路工程傷害樹根,這些百年巨樹雖未即時死亡,但逐漸虛弱,十年、八載後一旦遇到颱風,就很易被吹倒。此外,每年有近二萬多棵樹因建築工程被斬掉。
他舉例,在九龍公園原來有兩棵「細葉榕」,有逾二百年歷史,其中一棵在興建公園時被填滿混凝土,樹根得不到養份水份供應而死亡,餘下的一棵也因樹根位置被磚壓着,現已開始衰弱,樹葉疏疏落落。他認為,當局應即時「挽救」所有被混凝土壓着的古樹,翻鬆混凝土,重新給予樹木養份。
他批評,即使當局制訂「古樹名木冊」,卻沒有在樹上掛上牌子介紹及教育市民愛護樹木;現行以《林區及郊區條例》、《郊野公園條例》等法例保護樹木並不足夠,即使違例被判罰最高只是二萬五千元。
長春社理事熊永達指摘政府與工程承建商一樣,以「修理」樹木為名,把一些阻礙工程的樹木「斬剩六吋」,樹木無法再生長,故贊成立法規管。鄉議局副主席張學明則批評政府,雖把許願樹宣傳為旅遊點,但並未列入現有五百多棵的「古樹名木冊」內,甚至在清理寶牒問題上也卸責。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兆安說,本港每年動用七億元種植及保育樹木,種植逾一千六百萬棵植物,現時並有多條法例及行政指引,要求工程承建商不能斬樹,為免法例重叠,故認為毋須另立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