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還不是減稅的時候! - 盧峯

蘋論:還不是減稅的時候! - 盧峯

由於今個財政年度政府的財政狀況比原先估計大幅改善,極可能在帳面上有盈餘,立法會內不同黨派及社會上不同利益的團體都對下年度的預算案提出了新要求,例如有建議要求政府把半數盈餘退還給市民、有黨派建議政府削減薪俸稅率及提高免稅額、有議員要求減差餉、有壓力團體要求政府增加開支特別是社會福利服務的開支。
減稅、退稅或政府增加服務開支可以令社會上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的市民受惠,有政黨、議員或壓力團體提出這樣的要求並不奇怪;我們也認為,若果政府的財政狀況真的徹底改善、若果政府真的連年出現巨額盈餘,那政府的確應當還富於民,特別是透過減稅及退稅把多徵收的稅款重新放回市民的口袋中。
然而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絕不符合上述的條件,它的財政不但沒有連年出現盈餘,過去七年中更超過半數年份出現赤字,財政儲備則從四千多億元下降至二千多億元。可以說,特區政府就像一個失血過多的病人,今年它的傷口才剛開始有癒合的迹象,怎麼可以立即就要求他做大動作舞刀弄劍或要求他輸血給其他人呢?這不是只會令他弱上加弱、不支倒地嗎?

事實上今個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雖然大幅改善,可是改善的動力主要來自賣地收入、出售政府資產的收入、政府投資的收入,稅收的收入增長本身並不足以令政府轉虧為盈。換言之,特區政府的經常性收入依然不足以彌補它的經常開支,政府仍需要倚靠其他不穩定的收入、一次性的收入如出售資產來補貼經常性開支,避免財政赤字。在經常性開支依然高於經常性收入的情況下,政府有甚麼理由、有甚麼餘力減稅或再增加開支呢?
更何況財政儲備經過過去幾年不斷取用後已大幅下跌近一半,令特區政府應付經濟逆境或重大變故的能力大為削弱,即使今年政府僥倖有盈餘,也應當把盈餘撥回財政儲備中,以加強香港自救及抵禦外來衝擊的能力。九八年金融風暴的經驗清楚說明,「好天收埋落雨柴」對香港這樣的小型開放式經濟體系是極重要的,否則經濟惡浪一來,香港很容易會沒頂,到時候要求人幫助便困難重重了。
因此,即將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應當以控制開支、重建儲備為主,減稅或增加開支都是不適當、不應該的。
(圖)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日前在公眾諮詢會上,聽取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