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香港做文人不容易

理財智慧:香港做文人不容易

寫作能夠發達的故事,在外國有很多例子,可惜在華人社會之中,就比較少。香港有680萬人口,台灣超過2000萬人,而中國有13億人,如果以人口數目推論,中國的市場潛力最大,但論到閱讀的文化風氣,台灣絕對比香港強。最少在台北會有24小時營運的書店,佔地數十萬尺。這種龐大的書店,在香港是不能想像的,因為在港的生意根本不夠維持。
雖然台灣讀書風氣較盛,但競爭亦非常劇烈。據報道,在去年有10多萬本新發行書籍,銷量是少於1000本的。要知道台灣書零售價一般少於100港元,如計入給予書店的折扣、分銷商的盈利、作者的稿費、編輯、排版、美術和印刷的費用,出版社肯定虧蝕的居多。台灣出版業的不景氣,由此可見一斑。

讀書風氣欠盛
香港的情況亦好不過台灣多少.如果連2000多萬人口的地方,新書也賣不過1000本,那麼人口少台灣6成的香港,情況就會更壞。讀者可自問,對上一次看書是何時?香港人花很多時間看報章、雜誌、電視、VCD和DVD,生活已經夠忙,只有很少人有到書店買書的習慣。
如果看看香港暢銷書榜,便會發覺港人很實際。最暢銷書之中,多是兩類讀物,分別是工具書及小說類。工具書最暢銷的,多是英文字典及地圖;而非工具類,則多數是小說及實用書籍,例如投資、商管類。
至於較為嚴肅的文學作品,例如新詩、散文、文學研究等,幾乎絕迹於書店。而出版這些書籍,除非是為了圓作者的作家夢,因而不計成本,又或者是出版社很有社會責任,希望貢獻社會,否則只有靠藝術發展局的資助,才能夠出版。
問題是,就算出版了,書店也未必肯賣這些書籍,所以在香港做文人,是很困難的。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