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br>日本的轉變會引發骨牌效應嗎? - 張華

解讀中國:
日本的轉變會引發骨牌效應嗎? - 張華

雖然中國和日本在經濟上有很大互補性,但在地緣政治上,在地區事務的領導權和影響力,以及自然資源、領土等方面,中日兩國卻是天然的競爭對手,中國現在區內的影響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日本對華的戰略幾乎沒有多少可供選擇的空間:要麼承認中國在區內的領導地位,就二戰侵華史實公開道歉,以便搭上中國經濟崛起的順風車;要麼與美國聯手,遏止中國的崛起,與中國爭奪區內的「一哥」地位。

日本絕不會屈從中國
從日本銳意修憲、使自衞隊成為正常國防部隊,以及積極尋求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都說明日本急欲擺脫二次大戰戰敗的陰影,向「正常化」國家邁進的意圖。為甚麼日本急欲「正常化」呢?筆者以為,這或多或少與中國的急速崛起有關,也表明日本絕不會屈從於崛起的中國。
很多人以為,日本是全球的第二大經濟強國,但其國際地位卻受到二戰戰敗的影響,無法與其經濟實力相提並論;日本愈來不滿足於這種「跛足式」的強國地位,希望軍隊真正的執行軍事行動,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但日本的經濟實力早在七、八十年代已躍升至僅次於美國,為甚麼現在才不滿足現狀呢?顯然,還有更迫切的理由推動着日本的「正常化」,這就是近年中國的急速崛起。
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北京近年對日本的態度愈來愈強硬,甚至放開民間的保釣和對日索償活動,在釣魚台領土糾紛和東海油田問題上,也不再一味對日本忍氣吞聲。而且,中國正在拉攏東南亞國家成立自由貿易區,意欲成為東亞經濟的龍頭,把日本的影響排除在外。日本當然已感受到這種無形壓力,因而才急於「正常化」。
因此,日本加速「正常化」的步伐,就是要與崛起的中國爭一日之長短,而要達成這個目的,就只有與美國合作。這是很合理的戰略選擇,只有這樣才能鞏固日本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相反,如果日本俯首於中國,將來只能被中國牽着鼻子走,或要付出很大政治代價,才能搭上中國經濟崛起的順風車,況且,日本人又怎會向中國屈服呢?

中國鄰邦有矛盾心理
對北京而言,日本的戰略轉變實是一個警號,中國除應增強國力來應付日後的挑戰外,最重要的是慎防周邊國家出現「骨牌效應」。事實上,區內國家面對中國的崛起,從南韓、菲律賓、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國等,都與日本有着同樣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希望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另方面憂慮中國的崛起會進一步掏空他們,甚至威脅他們的安全,希望美國繼續在區內扮演重要角色。而且,保持台海現狀,也符合這些國家的利益。
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日本不惜冒着與北京翻臉的危險,把台灣納入美日「共同戰略目標」,南韓等盟國會屈服於美日的強大壓力嗎?(中)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