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收縮 致心跳太快不規則<br>港大引入根治心房顫動法

心肌收縮 致心跳太快不規則
港大引入根治心房顫動法

【本報訊】「噗噗、噗噗、噗噗……」一聲聲規律的心跳聲,意味心臟正強而有力地把血液泵往全身,倘若心肌細胞發出的電波失常,心肌收縮就會變得不規則,患上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其中長者、患有心肌、心瓣問題及高血壓的病人較易患此症,現行藥物及體內外電擊均有缺點,香港大學醫學院在九七年引入的導管消融法可以根治此病,是嚴重病者的唯一希望。 記者:張嘉雯

竇房結是人體的天然起動器,若該處電波不正常,會造成心律失常,出現心率過快或不規則心跳,長期心率過快,達每分鐘一百五十至二百次,可引致心臟衰竭和中風,死亡率是正常人的兩倍。港大於九七年的調查發現,全港六十五歲或以上健康人士中,約百分之一點三人患有此病,最年輕的病人只有二十多歲,患病人數正隨人口老化而增加。
港大醫學院心臟內科副教授謝鴻發解釋,房顫一般不易察覺,病者多在身體檢查時才發現患病;年輕、出現心電波問題的病人,患有心肌、心瓣問題及高血壓問題的病人,以及年紀較大、出現心臟退化的病人較易患上房顫;病發時,病人會感到心跳不規則或心跳太快,甚至暈眩和昏迷。

藥物有副作用
謝鴻發指出,現時使用的藥物,包括阿士匹靈及薄血丸,只能控制心跳過快,保持心律正常及減低中風機會,但若病人已多次發作,則需進行體內或體外電擊,八成病人可以回復正常心跳。但兩者均不能根治房顫,而且藥物有副作用,毒性高,會影響肺及肝臟,長期服用有致命危險。
在進行導管消融術時,醫生會在病人大腿插入導管,導管沿血管進入心臟,以射頻能量發放熱能,令導管的電極發熱,清除心肌上的不正常細胞,或切斷不正常電波的傳遞,毋須為心臟開刀,風險只有百分之一至二。此手術可以根治六至七成房顫。

費用約三萬元
瑪麗醫院過去數年為逾百名患有嚴重房顫的病人進行導管消融術,其中五至六成人以熱能進行,但百分之三至五病人在手術後出現肺靜脈收窄,一人更出現輕微中風。該院現以冷凍辦法取代熱能,以氮氣產生凍能,形成雪球,以負攝氏七十度的低溫殺死不正常的心肌細胞,避免瘀血形成,減低手術過程中病人中風,以及心房和其他器官被熱能損壞的機會。
「冷能法就無人中風,雖然效能較(熱能)低,但安全。」謝鴻發稱,冷能法較熱能法成效低半成至一成,適合初發或偶發性病人,若未能根治,可以再進行熱能導管消融術,費用約三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