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拍電影的最後一個步驟叫做「殺科」。之後開始進入後期製作,包括了剪接,重新收錄對白,錄製效果聲,配樂,底片調光調色,沖印,做字幕,片頭片尾工作人員名單,校對再校對,近年再加上電腦特技,加起來一大堆工作,你估要做幾耐?我覺得合理時間大概需要三個月,但係我試過最快用咗五日。因為第六日部戲需要上映,即係「趕檔期」嘅戲。
從前「趕檔期」嘅戲都集中在大節日,農曆新年,復活節,暑假,聖誕節,因為院線會預早同出品片商簽訂合約以保證在大檔期有高質素的電影上映。但電影拍攝極易受天災人禍影響而延遲,所以經常出現「趕檔期」事件。亦因為趕的緣故,影片的質素同時受到影響,所以現在大檔期的戲會有較充裕的製作時間,「趕大檔期」的事件亦較少出現。
但有另一個新現像叫「趕細檔期」或「趕冇戲上映嘅檔期」。點解會咁?好易明白,香港基本上有兩條固定港產片院線,另加自由組合的院線一條。每部戲上映兩星期,一年有五十二個星期,加減乘除後每年大約需要七十八部港產片。
但2004年只有六十部港片上映。對院線形成供不應求的現象,本來供不應求對製造者是一件好事,但電影不是必需品,大家可以揀唔睇,不過戲院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要做生意。過往一些院線用來「攝檔期」的電影也沒有。造成院線開始要求一些電影製作人拍「冇戲上映嘅檔期」電影。
「趕檔期」嘅戲未必代表唔好,我覺得香港導演可貴之處在善於變通,有衝勁。希望在趕的情況下仍能夠孕育出未來一代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