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就沒有「多數」?

「多元」就沒有「多數」?

說現代民主社會,是大小團體聯組起來,各出奇謀互爭雄長的共同體,不無道理。是不是因為多邊利益競爭,多數管治就不可能成立了?就不能亮出多數的聲音了?

鄧文正

達爾(R.Dahl)就這麼說。這位民主理論家認為,從來就沒有多數派,只有少數統治;少數能夠統治,因為他們操控了金錢、專識、影響,即是說權力。每一個團體都運用組織力,操縱了各自利益範圍內的政策——例如醫療政策全受醫療團體的左右。至於政黨,那也是團體中的一員而已。而團體,為了自己的好處,是不理會他人利益的。政治,他說,就是少數有權勢的人擁權,冷漠的百姓不反對,如此而已。
利益團體的領導精英,在議會內外,各為其主,鬥個你死我活,有點兒像孟子說的「上下交征利」了。那麼,為甚麼有穩定平衡而不是暴亂四起、岌岌可危呢?(孟子的結論不是「而國危矣」嗎?)是甚麼在繫着整個制度?是誰在牽引着社會的「生態」平衡?社會得具備甚麼條件,才使這些貨力為己的團體,不致動搖它的整個秩序?
Dahl並不認為有政治上的「多數」。面對這些問題,他只說有「共識」,團體精英在選舉前已「認同」某些「重要價值」。像個先決條件,大家共同接受,不必溯源似的。那可不行。
重大價值的共識,從何而來?共識不會改變的嗎?如果有改變,是甚麼力量促使它改變?如果起衝突,是甚麼東西在調節衝突?說到底,為甚麼要認同那些價值?
他所提出的多「邊」管治(也叫多頭政治),並沒有好好告訴大家,把大家攏在一起的力量是怎樣來的?有怎樣的結構?比如說,他覺得審議不重要;議會也不是舉足輕重的,因為重大決策不在議會達成︰利益交易,是團體在議會外談妥,早有了默契,交由議會通過如儀吧了!人民不參與的理由很多,他只理會具體的結果,所有情由都給籠統地叫作「大眾的冷漠」。團體中的少數聲音嗎?全聽不到。主權在民的概念全然消失,因為看不到全體或多數的「民」。政治平等並不佔特強地位。

最奇特的,是Dahl不認為政黨能夠「形成」多數;政治上的多數,只是個數字。政黨組織選舉,但不懂表達利益;政黨提供候選人,但跟勝出的多數派無關。這像在說︰並沒有人民或多數人的利益,因為利益並不跨越團體界線。
果真如此?大家的歧異真的那麼大,不可能成就共同的反應與訴求?那人與人能夠溝通,是何道理?我們用上語言,不正反映了大家有共同需要,會追求共同的利益?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是一群人;他們在同一塊土地上作息,使用共通的語言文字,有近似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總或多或少相近。再看看一些具體情況。在任何特定的社會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事例多着。
比方說,一般人成長過程相類似︰大家看差不多的電視節目;玩相同的遊戲;哼大家熟悉的調子和兒歌;說人人都說的笑話;就讀結構相近的學校、有差不多的課程;過同樣的節日等。也就是說,這樣累積成的價值觀,當會接近;儘管大家會有不同的利益取向,但能凝聚的力量一定存在。縱使時有衝突,但在重大問題上,還是會形成多數力量的;雖然,這不會在所有事上都發揮出來。

團體間的利益交易當然有,那也只是在某些問題上才這樣。有時候,在選舉以外,多數人的聲音,還是會亮出來的;美國的民權運動就是例子。怎樣可以說,一切只有利益,而共同的生活體驗和價值,就無足輕重?
持多元論的團體爭利論者,固然不止一個,像本特利(A.Bentley)和杜魯門(D.Truman)就是表表者。
不同的是,他們認定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而不管甚麼團體,都明白遊戲規則的重要。還有,通過討論和爭辯,多數人的選擇多半會成立,因為人人都懂得分一杯羹的道理。
現代形的開明民主社會,讓大家按私利去紛爭,也讓大家按公利去融和。如果不是這樣,那才叫奇怪吧?
……………………………………………………
作者為禧文學舍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