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南亞大海嘯發生的日子已差不多兩個月,一直以來都很關注媒體有關海嘯將為受災地區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的報道。感到安慰的是在這期間,並未看到一般在大災難發生後,總有論者出來發表的那錯得離譜的觀點:災難發生有助經濟增長。
正當心中暗暗高興時,朋友從電郵傳來一篇內容有關海嘯對斯里蘭卡經濟所帶來的影響的文章,單看題目《分析員認為斯里蘭卡的經濟在海嘯後因禍得福》,心情馬上沉了一半。文章內容並無新意,主要談及斯里蘭卡的經濟在海嘯前已危機重重,故災後重建反而可能為該國經濟帶來一線生機。
這錯誤的觀點早在十九世紀已被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F.Bastiat)所揭破。
小店舖的窗戶給東主兒子打破,正當做父親的大發雷霆之際,圍着看熱鬧的人卻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即窗破了不是一件好事,但社會卻會因而得益。
巴氏指出,這分析的誤區在於大家一般只把注意力都放在看得見的現象上,即社會會因破窗須修補而得益。卻忘記東主那用於修補破窗的開支,本可用於其他東西之上(例如他原本計劃用那筆錢去理髮),而同樣令社會得益。從這角度來考慮,社會整體並未因破窗須修補而獲益。
從東主的角度來看,他本應有一個完整無缺的窗戶,並可獲因理髮而得的滿足感。窗破後,卻只剩下一個經修補後的窗戶。窗戶的修補開支令他再沒有餘錢去理髮,故對東主來說,破窗只帶來損失。
上述故事所包含的邏輯,同樣可用來戳破那認為海嘯可為斯里蘭卡帶來經濟增長的看法。是的,假如一個地方受破壞有助經濟增長,那些長年受內戰困擾的非洲國家不也就早已超英趕美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