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
最近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表示,希望今年內能夠形成一個選舉行政長官的主流方案。他又表示不希望政制原地踏步。
現時民主派在立法會內握有二十五票。改動目前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選舉制度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得到立法會內三分之二議員的支持。如果民主派團結,對政制改動方案便有否決權。
民主派至今仍堅持爭取○七、○八雙普選,但一般相信機會渺茫。如果民主派堅持雙普選立場,不接受其他變動,就可能出現林瑞麟所形容的政制原地踏步的結果。
親政府力量有可能以此向民主派施加壓力,指由於民主派的頑固立場,使政制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政制原地踏步的「歷史責任」,便落在民主派身上。
如果我們全面一點回顧在回歸後香港政制的發展,就會明白所謂政制原地踏步的危險,是似是而非的理論。
實情是,自回歸後,政制是倒退了。我們的當前急務是防止政制進一步倒退。民主派應努力向市民解釋這一點。
毋庸置疑,回歸後行政長官由選舉產生、立法會內的直選議席比以前增加。這些都是進步。但這些都是《基本法》早已規範的「進步」。
不過,若要全面評估政制有沒有民主發展,關鍵考慮應包括:人民以選舉形式選擇的代表是否能參與政策的制訂,以及人民的代表是否能對行政機關施行有效監察。
以上述兩項考慮來評估,政制的民主成份在回歸以來是在減少中。《基本法》有些條文先天性地限制了立法會權力,包括私人條例草案、私人動議及分組投票等,都使立法會權力受到極大制約。
最近一兩年,一些中央政府官員和本地親北京人士甚至批評立法會討論某些事務已是「越權」,更遑論是否就這些事務作出決議。最近關於悼念趙紫陽的辯論就是一例。
回歸後,立法會分區直選由單議席單票改為大選區多議席的比例代表制。這個改變客觀上削弱了人民監察政府的力量。親政權力量在政權的整合和庇蔭下,步伐較一致。反對派則因為投票方法而趨向分散,鼓勵一人黨、小黨的生存。這些都不利於反對派團結監察政權。
至於功能議席選舉,回歸前的選民基礎比回歸後大得多,這方面亦明顯出現倒退。
在行政機關運作方面,民主成份也有減少。董特首在第二任推行高官責任制,客觀上使行政會議的顧問功能削弱,官員獨斷決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而作為行政機關運作一部份的眾多法定團體和諮詢委員會,特區政府一方面向它們收權,另一方面清洗這些組織內的「不同政見者」。不同聲音、反對派聲音在影響政策制訂方面的作用愈來愈小。
上述所描述的種種倒退恐怕還不是全部事實。也恐怕當權者仍有意令政制進一步倒退。短期內雙普選固然無望,如果政制不再倒退,能夠原地踏步已是萬幸!
……………………………………………………
作者為公共事務顧問,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