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有先例可循 有助滅赤<br>外匯基金可購政府資產

任志剛:有先例可循 有助滅赤
外匯基金可購政府資產

【本報訊】政府近年積極研究將公營資產出售或上市,立法會議員陳鑑林昨日在立法會向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提問,外滙基金會否投資如領匯或機管局等上市資產,任志剛回應稱,外滙基金對購入政府非流動資產,持開放態度,若有需要可研究,最終由財政司司長決定。

外滙基金以往也曾將政府資產撥入基金以套現的先例,但大前提是不影響外滙基金維持高流動性及保障貨幣穩定的原則,任志剛重申,現階段外滙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剛成立負責投資策略檢討的投資委員會,並無研究此課題。

首6周投資表現波動
被問及截至2月中外滙基金投資表現,他指年初以來,金融市場波動甚大,美息趨升對債券價格有負面影響,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偏強,股票表現則一般,他說:「當美元強勢時,外滙投資方面係會有虧損」,但不等於外滙基金投資損手。
由於新一年度僅開始6星期,他希望市場不要過份關注太短期的波動,應從中長線看基金表現。
任志剛向財經事務委員會滙報時表示,80年代初政府面對財赤,當局也曾透過外滙基金購入海底隧道、電訊及空運貨站等公司權益,套現以彌補赤字,他認為,基金持有的資產需維持高流動性,但不等於「萬幾億資產全部要流動性」,現時基金也持有港股作長線投資,在考慮持有非流動資產時,要顧及其攤佔比率是否過高,以免市場覺得影響基金的流動性。

大前提不損貨幣穩定
截至去年底,外滙基金的港股資產市值為824億元,約佔基金總資產7.76%,根據外滙基金投資基準,股票(包括其他股票)資產佔組合的上限為23%。
在不影響外滙基金履行外滙基金條例保障貨幣穩定的前提下,他同意陳鑑林的意見,認為可研究投資政府非流動資產,提高基金回報以改善政府財政狀況,但最終要視乎政府實現的目標為何,若當局希望將上市資產分配予公眾受惠,基金便不應與民爭利,若政府希望待較佳時間,才將資產上市,但又想套現的話,「將資產撥入外滙基金亦是一個做法」。

議員要求撥盈餘扶貧
外滙基金去年底累計盈餘逾4000億元,議員劉慧卿及李卓人質疑當局,應調撥部份金額還富於民及扶貧,任志剛回應說,是否動用要由財政司司長決定,他個人看法是,金融管理的風險仍然很大,亦很難劃出底線,要保留多少盈餘才足夠抵禦衝擊。
就部份議員要求金管局將每年開支預算提交立法會討論,任志剛指外滙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的管治委員會,仍在檢討中,當有決定時,將在5月公布該局年報時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