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本港企業為社會做實事 - 何洋

蘋論:本港企業為社會做實事 - 何洋

早前就紅灣半島應否清拆重建這問題上,在社會上曾引起很大爭議。當時社會上的聲音,大部份都指摘有關的地產商只懂盲目追求最大利潤,而罔顧作為一家企業應對社會所負上的責任。
不少評論者在討論該事件時,亦指出企業作為社會上的一分子,實在應該自覺地承擔一點「企業責任」,替現時社會上存在的問題(例如環保和貧窮等)獻出一分力。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存在的最終目的,是為股東爭取最高利潤,而不是承擔甚麼社會責任。重點在於無論股東最終決定將利潤作為股息全數分發,又或選擇把利潤全數捐給慈善機構,大家都應尊重股東們的決定。說到底,這些利潤是屬於眾股東們的私產,故此尊重股東對利潤的支配權就是尊重私有產權,而私有產權則是自由市場的基石。
這可又不是說,企業從來不會反饋社會。企業其實在某程度上已負上社會責任。政府每年從企業的利潤中抽取利得稅,令政府有足夠財力推動如扶貧和環保等社會目標。
事實上,香港的企業除每年繳交利得稅外,亦很願意為社會事務出一分力。近年本港社福界面對沉重削資壓力,向商界尋求協助便是解決財政困難的一項重要途徑。而商界的反應亦十分踴躍。就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的「商界展關懷」計劃為例,在二○○四?○五年度因熱心參與社會事務而被嘉獎的企業,就有六百七十九家,較上一年度增加百分之三十八。在過去三年,獲嘉許的中小企業,數目大幅上升三倍,本年度達三百二十八家。大企業亦積極參與,在期內獲嘉許的企業升幅超過一倍,現時數目達三百五十一家。
由此可見,本港的企業並非如一般論者所言只顧盲目追求利潤,而是默默地為本港社會做一點實事,只是大家不留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