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委員會是敗筆之作

扶貧委員會是敗筆之作

詹尼弗.齊格勒(JeniferZeigler)

過去七年來,董建華作了不少錯誤決定。最近他在香港立法會宣讀的施政報告,也承認過往一連串政策失誤。然而在同一份報告,他卻宣布成立扶貧委員會,這建議可能比他過往的失誤更嚴重。香港特區的首長,可能已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福利制度奠下基礎。推行社福計劃所須的新增稅款,將窒礙經濟發展,勞動人口一旦依賴這類計劃,生產力將下降。若有任何懷疑,看看美國的經驗就知道。
在殖民時代的美國,政府只提供基本社會安全網,因為支援工作,都交由教會、慈善機構和社區──即「公民社會」──負責。這類組織有自由分辨「應予協助」和「不應協助」的窮人。應予協助的窮人,包括那些本能夠自食其力,但因生病、意外或在經濟衰退時失業而暫時陷入困境的人士。另外也包括部份長者和孤兒等不能供養自己的人。不應協助的窮人,則是那些有能力自給自足、卻選擇不工作的人;或那些為自己找工作增添障礙的人。

美國早年的福利法例源出自英國貧民法(PoorLaw)。貧民法就政府提供的福利定下四項基本原則:一、照顧窮人是一項公共責任;二、照顧窮人是地區事務;三、有家人照顧的公民不會獲發公共福利;四、窮人的兒女可獲安排在農人或工匠之家當學徒,以勞力換取供養。這幾項原則跟公民社會的協助並無二致,強調個人責任和自食其力。
很可惜,美國並沒有固守基本安全網的原則。政客都知道,開出社會福利的期票有助贏出大選。至於這類計劃的經濟負擔,則交由下一任總統應付好了。每一任總統都向窮人展示更多「關懷」,而窮人的數目也不斷上升。對很多人來說,既然可以不幹活白拿錢,掙一份人工的滿足感已經蕩然無存。
董建華提出種種扶貧措施,跟一九六四年美國總統詹森倡議的「反貧窮計劃」(WaronPoverty)何其相似。美國推行反貧窮措施,結果六十年代領取福利的個案增加107%。更令人憂慮的是,四分三新增個案在六五至六八年間,即經濟相對蓬勃、失業相對輕微的時間出現。以○三年標準計算,過去四十年美國「反貧窮計劃」的開支,將近九千億美元。這項投資的回報是:非婚生兒女日漸增加,國民日漸依賴政府,窮人數字卻沒有實質下降。

不幸的是,董建華的政治威望低落,故希望增加社福開支以刺激民望即時上升。撥款二億元成立攜手扶弱基金,推動政府、商界和社福界三方合作,扶助弱勢社群,可能是香港邁向龐大福利政府的開端。政府必須克制,集中精力改革目前的綜援制度,為無力自給自足或嘗試回到勞動市場的人士,提供基本的安全網。
香港應堅持目前的道路。近年即使面對經濟衰退、失業上升,政府仍能抗拒誘惑,不採納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這類以規管扭曲經濟的手段。香港始終信賴其最大強項,即自由經濟,結果失業率愈趨下降。政府向窮人提供的協助和關懷,還有比提供一份工作更有意義嗎?工作是避免貧窮的最有效途徑,故此香港應繼續維護自由市場,推動經濟繁榮。
扶貧委員會未來提出的建議,必須小心看待。設立最低工資看似關懷弱勢社群,但將會推高失業率。增加社福開支表面上是德政,但代價是增加徵稅,令市民更依賴政府。若香港政府確實希望協助窮人,最佳辦法是讓經濟自然創造職位,把慈善工作留給公民社會處理。
……………………………………………………
作者為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福利政策分析員,凱托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