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多勞多得」?

教育界的「多勞多得」?

梁嘉銳

最近,加州州長亞諾舒華辛力加(前演員),發表上任後第二份州情咨文。為了發展加州經濟,改善社會,以及消除上任州長遺留下來的赤字,亞諾提出了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師薪酬是改為「論功行賞」(merit-based)。(指的當然是中小學,因為美國大學教師,多年來一直是論功行賞的。)現時,加州教師的薪酬,與香港的情況相似,就是以年資(seniority)以及學歷來制訂的。所以,當亞諾提出這個改革時,遭到激烈的反應,其中包括加州柏克萊大學教育學院一些教授的反對。
所謂「功勞」是甚麼呢?亞諾倒沒有詳細解釋,但原來類似的改革,在美國其他地區,正在進行中。譬如,丹佛市便正改變對老師的評審,包括學生的成績,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評價,老師是否在進修與教學有關的課程等。

而愛荷華州則獎勵那些能夠使學生表現有明顯改善的學校(而非個別老師),而且獎勵是「一次過」的(one-timebonus)。但由於加州人口眾多,而且許多公立學校的成績遠遠落後於美國的平均數值,加上赤字龐大,因此,亞諾的教育改革,可能是最大規模,影響最深遠的。
近年,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留意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對教育非常注重,而教育改革亦應運而生。當然,我們知道,教育不是一些「件工式」的手作,不能單憑班內學生成績去給予老師獎勵──否則,老師間會去爭奪教授「好學生」,而成績較差,或者潛質未被發揮的學生,則可能被老師互相推讓。甚至,在美國,一些貧民區的學生,沒有學校願意收容,以致流落街頭。因此,單單以多勞多得方式去獎勵老師,或決定一所學校的撥款,未必是最可行的辦法。

但另一方面,我們亦留意到,在香港很多私營的補習學校,有很多人願意掏腰包去接受補習。那些學校的學費並不便宜,而且,究竟是否真的能夠改善學生的成績呢?似乎也沒有嚴格的學術證據。但是,為甚麼學生願意去呢?除了一些朋輩的影響外,據說,是因為有些學生覺得,上這些老師的課,會得到鼓勵,會令他們覺得,有能力和較有把握去面對公開試;令他們覺得,所讀的課程,比較「有趣味」。為甚麼這些學生,在平常的課堂中得不到這些呢?這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過往,種種「把教育私有化」的討論,被棄之門外,「因為沒有外國的先例」。現在,加州已經改革,而香港地位又日漸被取代,我們的教育,究竟何時才會改善呢?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