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泌尿科醫生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為病人切除腎臟;更為採用這種微細切口做手術,在捐腎者前腹開兩個小孔及一個七厘米的切口,即可取出腎臟,較傳統要在腰間開十吋長傷口取腎方法,傷口長度只約為傳統手術的四分之一,捐腎者可提早康復出院及恢復日常活動。 記者:梁洵瑜
黃小姐是本港第十名採用這種微創手術的捐腎者,她於上月十九日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手術,把左邊腎臟捐給患有腎衰竭的弟弟,她在術後一周即可出院。她接受訪問時稱,只為捐腎給弟弟,沒想過採用哪種手術方法,「當我知道可以用呢種方法,就當係Bonus,而唔係我捐腎嘅理由。」
黃小姐的二十五歲弟弟,早年患有腎病,至去年底腎功能轉差,需要洗腎或換腎維持生命,一家上下遂驗身試試腎臟是否適合移植。結果黃小姐的血型、免疫因子等均與弟弟脗合,很快便決定捐腎給弟弟,「我無諗過驚,我只係驚我個腎唔啱佢。」
為黃小姐進行手術的中文大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陳龍威解釋,腹腔鏡微創手術主要是在病人前腹開兩個約一厘米大的小孔,透過腹腔鏡切除腎臟,另外開一個約七厘米的切口,套入一個圓環,當腹腔鏡把腎臟的血管分離後,醫生可在圓環處取出腎臟。
他指出,傳統開刀手術,是在腰間從後腹開一條約十吋長的切口至前腹,因傷口長及深入肌肉,康復需時,一般要在術後七至十四日才出院,一個半月才可恢復正常活動。
但微創手術則傷口較小,康復時間大大縮短,病人一般三至八日,手術後一個月可恢復日常工作及活動。
黃小姐認為,手術很適合捐腎者,因為傷口較細,雖然她在手術後首日感到最辛苦,在麻醉藥過後十分痛楚,要用嗎啡止痛,但嗎啡卻引致她頭暈,但她還是說:「其實都唔係好痛啫。」手術後三天改用一般止痛藥,七天後即可行動自如出院,七厘米長的傷口很快「埋口」。她並笑言弟弟已出院,一家人可以度過一個喜氣洋洋的農曆新年。
本港現時有四間換腎中心,包括威院、瑪麗、伊利沙伯及瑪嘉烈醫院,部份醫院如瑪麗有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為捐腎者做手術取出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