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勿自困政改鳥籠

民主派勿自困政改鳥籠

何秀蘭

在人大釋法否定○七、○八普選的大旗前,政務司司長只說了「不切實際」便將爭取普選的聲音擋住;林瑞麟則說沒有落實普選的時間表,短期內難有共識。另一邊,民建聯採取主動,宣稱春節後便拋出政改方案,並積極游說民主派聯手支持,免受制於行政機關。各界都在看民主派如何處理。
眾口皆稱這是民主派的困局。有評論認為堅持○七、○八普選,即等於不參加鳥籠內的政改討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態度並不可取;亦有意見認為放棄○七、○八的時間表,等於轉軚,恐怕此後失去道德感召的力量。
民主派也要面對時間壓力。日子一天天過去,政府按中央的本子辦事,一手硬,啟動立法程序;一手軟,不時呼籲民主派合作,強化民主派難有作為的印象。為此,爭取民主政制的朋友何妨再次確立目標,以及各方人員的角色定位,繼續在民主路上團結前進。

首先,民主政制不是民主拒共。如果中央依然有中英談判時期的陰影,港人應清楚講出民主政制與國家進步相輔相成,與效忠國家無排斥。只有社會開放,保障新聞言論自由,人民的集體智慧才可發揮,釋放公民社會動力,增加國家能量。倘若有人說民主政改太急,令中央不安,破壞互信,那更要請各方努力在私人及公開場合向中央解釋,民主政制與分離主義是兩碼子事;持這些意見的官員和政黨亦應公開向港人交代:他們在與中央就民主進程溝通時所持立場和角色。
第二,民主派的使命是爭取盡快落實普及平等選舉。○七、○八是個切實可行的日期,不應放棄,民主派不可杯葛鳥籠民主的政改方案討論,相反,應積極參與並指出謬誤,堅持平等政治權利的原則,量度政府和其他政黨提出的方案,立足於○七、○八直選的立場加入討論。民主派的責任是盡其在我,議會內及早為《行政長官選舉條例》準備,在否決小圈子選舉條文的同時,提出具體落實○七普選的條文修訂。議會外分工做政策研究,就高官問責、公務員中立、行政立法關係、立法會組成、區議會職權、法定及諮詢架構等探討。

第三,毋須支持無實質意義的政制改變。例如,將選委會人數從八百人增至一千二百或二千四百人。相對於六百八十萬港人,這些數目不足人口的0.1%,增加與否無關宏旨。數字上作些微調整只會壯大特權階級,不如修改選委會的產生方法,以普及平等的方式選出。只要清楚解說利弊,便毋須擔心招徠轉軚或偏激的質疑。
第四,矮化民主派不能豁免了政府就推動政改向市民問責的需要。從市民角度而言,民主派是否存在也不改變政府回應市民、推行民主政制的責任。政改關乎港人切身權益,民主派應協助市民直接表達意見,由民間籌辦全民投票,顯示市民對政改的意向;牽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單憑民主派力量不能做好,何妨開誠報公,列出所需資源,與市民一起籌組,為政改舉行全民投票。讓市民從直接參與行動,體現持份者的身份。
推動改革,從來都要市民參與,相比起中央認同的政黨和特區政府,民主黨派力量薄弱,唯一優勝的是對信念的堅持和市民的認同,實在毋須作繭自縛,走入邏輯謬誤的死胡同。政府和其盟友仍抱住上世紀的政治鬥爭手法,圍堵對手,製造矛盾,民主派不必糾纏。現代化政治尚溝通融和,建立夥伴關係,同時尊重個體,創造空間讓每人的意見自由表達,並透過公平制度,滙集為各方尊重的集體意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是游說市民,一齊保持清晰信念,為政改加油。
……………………………………………………
作者為立法會前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