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礦難為何不斷發生? - 何洋

蘋論:礦難為何不斷發生? - 何洋

○三年春節前夕,時為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來到遼寧省的阜新礦業集團所屬的艾友礦看望煤礦工人。在探望過程中,他曾對隨行的當地幹部說,要關心煤礦建設和礦工生活,並要解決好煤礦的安全問題。
言猶在耳,在○五年二月十四日,同樣屬於阜新礦業集團公司的孫家灣煤礦發生重大瓦斯事故。執筆為文時,已知的遇難人數已高達二百零三人。
數據顯示,○三年因煤礦事故而死亡的礦工人數為六千四百三十四人,去年的數字相若,在六千人以上。意外的陸續發生,令中國煤礦事故的死亡率位居全球之首,比美國的高出一百倍。
面對礦難的不斷發生,礦工的不斷犧牲,我們需要探究的是,究竟是甚麼原因造成今天礦難頻仍的局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錢平凡,對中國的煤炭行業有深入的研究,在接受國內的《財經》雜誌訪問時,一語道出煤礦事故持續出現的制度原因。「這些年煤炭行業的所謂改革,基本上就是把礦務局的牌子變成煤業集團,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企業根本沒有市場化。」
正正由於煤炭行業仍未走上市場化之路,國家仍分別兼任生產者和監管者的雙重角色,迫令政府須在利潤和安全兩者間作出艱難的抉擇,政策矛盾由是而生。國家有關的監管部門未能好好地落實煤礦的安全政策,與這暗含矛盾的政策目標的制度安排密切相關。這亦解釋了為甚麼近年即使在每次礦難後,國家要求相關部門防止同類事件的發生,卻未能有效執行的深層原因。
全面市場化改革,令政府擔當好監管者的角色,而將生產的責任交給民營企業,是避免悲劇重演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