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雞報喜,應該人人歡迎,可是有市民畏雞成性,不論目睹活雞或是碰見雞的畫像或飾物,都會產生焦慮,雞年對他們來說,絕對是「犯太歲」。醫生解釋,這是特定對象恐懼症(specificphobia),多是源於小時候的不快經歷,本港每一百人就有五人患病,即共三十五萬人,此症通常可以治癒。 記者:蔡元貴
「今年雞年啲人好鍾意用啲雞嘅圖案裝飾,有啲畫到好真,行過忽然見到,想打冷震。𠵱家出街要提高警覺,左閃右避,覺得好唔自然、好唔舒服。」懷疑患上特定對象恐懼症的阿詩昨日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上道出她對雞隻敬而遠之的獨特心理。
另一位「畏雞」患者Jenny,病情更加嚴重。她說:「過年同屋企人喺銅鑼灣一間大酒家團年,食翅嗰陣,因為個匙羹有個完整嘅雞圖案,我冇辦法用個匙羹𢳂嘢入個口,所以成碗都冇食過。」她最近乘搭地鐵,出閘時碰見閘機上的雞年紀念車票廣告,嚇至花容失色。數天後,改乘巴士,「點知行到清真寺附近嘅時候,巴士站燈箱廣告,又望到隻好大嘅雞喺隔籬,嚇到即刻彈開。」
藝人陳淑蘭也有類似問題,「細個時,睇住媽咪劏雞,點知隻雞吊住半個頭飛過嚟。」自此之後,「蘭子」就「見到有尖嘴嘅嘢都驚」,包括活雞和白鴿,多年前,男友拿着一個烏雞頭在她面前開玩笑,嚇得她差點窒息。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解釋,特定對象恐懼症是一種對某種事物產生異乎常人的恐懼,可以是蛇蟲鼠蟻,或者行雷閃電,如同很多情緒病一樣,患者以女性居多。葵涌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余枝勝指出,香港約有百分之五人口患有特定對象恐懼症,成因多與小時候的經歷有關,「譬如兩、三歲玩緊白兔仔嘅時候,突然身邊一聲巨響,以後就會對兔仔,甚至白色有毛嘅嘢都產生恐懼。」
余枝勝說,這類恐懼症會隨着年紀消失。不過李誠則說,如若問題嚴重,對病人造成持續困擾,影響正常生活,則應向臨床心理學家求診,通常八至十次治療,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就可以逐步解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