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統籌局計劃將粵劇納入新高中課程的音樂科之內。官方於去年底推出了教材套《粵劇合士上》,課程包括了粵劇基本知識、白欖、詩白、小曲、身段及鑼鼓……等。
年輕人對粵劇有興趣,得到有系統的教授和培育,比從前入戲行受盡磨難艱辛苦學,幸福多了。他們也毋須跟在大老倌身後戰戰兢兢地侍候偷師。傳統的桎梏,嚴苛的規矩,打出名堂不容易。小生花旦之成材,每是千錘百煉,並且作出種種犧牲。
粵劇為廣東的舞台文化,流傳至今,聲色藝全的角兒,華美動人的曲詞,教人如癡如醉的表演,大多成為歷史。香港人有責任和義務去保存和推廣,起碼不少優秀作品值得薪火相傳。廣州也有粵劇團體和表演,但他們的唱造唸打和腔調怪怪的,竟然有點「樣板」。最近看過的是北京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個演出,沒甚麼韻味。此外,廣州的「書生」都好麻甩佬。
當然,學戲的人雖多,興趣吧,真正能「出來」的有幾個?二三十年也出不了大老倌,因為台上的魅力、靈氣、獨特的風格、壓場懾眾的藝術功力,可遇不可求。蜀中無大將,廖化才作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