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Preiss筆記:未來投資主題:石油

MichaelPreiss筆記:未來投資主題:石油

對於投資者而言,被稱為「黑金」的油價在2005年仍會是重要主題。石油工業今年將不愁寂寞,因為全球各地的綜合能源企業巨擘會利用其用之不竭的現金流,透過策略性收購,四處補充儲備和大量購買開採權,而亞洲亦正打算建立自己的區域石油集團。

現在是投資者在交易所大堂這個鑽井勘探黑金的理想時刻,因為原油價格自去年10月以來的跌勢,已令不少專門開採和生產石油的公司,股價變得更加吸引。石油公司之間的併購,是現時全球石油和氣體行業的主題之一,連美國亦與利比亞狂人卡達菲上校進行外交調解,原因是利比亞擁有400億桶的豐厚石油儲備,乃美國石油公司所覬覦的對象。

利好油價因素多
市場的另一主題,是美國對外地進口液體天然氣的依賴再度迫在眉睫。天然氣一度為美國提供了1/5的電力供應,而美國本土的天然氣供應快將耗盡。
利好油價的因素仍然眾多,當中包括供求緊絀和產能拮据,而自上一代的北海油田後,至今仍未有大型油井被發現,再加上中國和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亦導致能源的需求暴增。
此外,石油供應面亦存在了威脅。不少產油國皆各有隱憂,由伊拉克至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政局皆欠穩定;挪威工人則經常罷工;其他還有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墨西哥灣的颶風、克里姆林宮的政治和沙特阿拉伯的恐怖活動等,可謂數之不盡。
另一方面,自從科網泡沫於2000年爆破後,美國聯儲局便粗濫地創造信貸,再加上白宮放任美元貶值,美國經濟自然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通脹飆升的問題,這亦為油價揚升製造了理想的宏觀環境。

亞洲國家不論是產油國還是石油消耗國,擔任了西方國家數以十年的二把手角色後,終於走在一起,合組了區域石油集團,目的是協力維持區內石油市場的穩定、供應保證和持續能力。
亞洲國家願意互相扶持的理據很簡單──現時全球增長最迅速的數個經濟體如中國、印度和越南皆位處亞洲,前兩者在日後更極可能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耗國,而在未來數年,估計石油需求的增幅中,有接近50%是來自亞洲。因此,長期能源供應穩定的保證,是甚為重要的。
此外,亞洲產油國亦關注需求保證,以作出更多的投資。故亞洲國家之間組織1個對話渠道,互通收購策略,確保長期價格穩定,對雙方皆有好處。
設立亞洲市場,亦有助修補本土石油經濟的失衡狀況。現時產油國已組成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聯手控制石油的產量和價格,而缺乏組織的亞洲耗油國便無可奈何地要為此付出高昂的溢價,估計去年便為此而多付了每桶13美元左右。現時亞洲買家的議價能力有限,但這可期在日後隨着生產商對他們的信任提升而加強。

40美元應是底線
油價或會跌穿40美元1桶的水平,但短期內不容易一瀉如注,因為油組所剩餘的產能有限,這將會從現貨石油市場的供應短缺溢價中得到反映。而恐怖活動風險、沙特阿拉伯的出口政策、倫敦和紐約能源期貨市場的投機活動、疲軟的美元,以及通脹飆升的風險等,亦會令此溢價在金融市場持續擴大。

也許,每桶40美元將會是今年油價的底線,而不是頂位,而華爾街石油企業併購的交易亦無可避免,因為大型西方油公司和印度和中國的國營油公司將會基於石油的提煉愈來愈罕有和昂貴,因而爭相增加本身的石油儲備。具財力又有需要藉收購壯大規模的公司包括美國德士古(ChevronTexaco)法國Total、意大利ENI、中國中海油(CNOOC)、印度ONGC、馬來西亞Petronas和俄羅斯Lukoil等。

耗油國狂搜獵物
石油是中國經濟的最大隱憂,因為中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石油消耗國,其國營石油巨擘在全球搜羅獵物時,更不惜附上空白的合約,任由對方填上條件作餌。
市場傳言中海油正打算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UCL),主要垂涎其在印尼、泰國、緬甸和南海油田的離岸儲備,而市盈率僅6倍、擁有11油井、煉油廠和油管的中亞科威特公司PKZ則是另一對象,其餘新興市場收購目標包括巴西Petrobas、泰國PTT和俄羅斯Lukoil,市盈率分別為5倍、6倍和8倍。
所有風險回報分析和指標皆指向同一結論:就是能源業在未來10年,仍會是贏家和主要投資主題。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