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應以節流為主

預算案應以節流為主

呂漢光

按照財政司司長在去年三月公布的預算案推算,本年度財赤約為六百二十億元,眼見巨額財赤,特區政府在本年度發債二百六十億元,計算發債的非經常性收入後,財政赤字仍高達四百二十六億元。但在不足一年內,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出現戲劇性的改善,如無意外,本年度有望錄得可觀盈餘。各大政黨對盈餘正虎視眈眈,並不斷傳出要求特區政府「派糖」的言論,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量入為出,並以節流為下年度預算案的主軸。

剛公布本財政年度首九個月的赤字,減至二十八億元,較去年同期財赤大幅減少六百八十億元,而一月至三月是利得稅及薪俸稅收入高峯期,例如去年最後三個月的稅收盈餘超逾三百億元,即使扣除在二○○四年五月發行的六十億元五隧一橋債券,以及在七月發行的二百億元政府債券及票據,本年度應可回復收支平衡。單一年的財政盈餘,並不足以徹底解決財赤問題,要長期回復收支平衡,特區政府還需要在節流方面痛下苦功。
從經濟學的角度,在極低利率水平時,特區政府進行發債活動,是一個成本低的籌集資金方法。在商業社會,只有信譽良好的商業機構才能以此方法集資,集資前商業機構會有詳盡的投資計劃,投資收益會用作償還債項的本金及利息。特區政府眼高手低,只懂得以低成本集資,卻不懂得馬上開展投資計劃,半年多來,二百六十億元只存放在庫房,平白多了一筆利息開支;財政司司長有責任在今年三月的財政預算案中,詳細交代這筆資金的投資方案,並解釋在沒有明確的投資前,為甚麼特區政府會胡亂發債。

在公布本財政年度的財務狀況時,財政司司長要把二百六十億元非經常性發債收益,明確區分出來,更不要讓政客及壓力團體混淆視聽,對財政盈餘大做文章,使市民有不理性的「派糖」預期。
雖然特區政府早前預計,將於○八∕○九年才可以回復收支平衡,評級機構及輿論,已開始對特區政府的財務狀況作出不同的推測,最樂觀的推測是香港在本財政年度已達到收支平衡,滅赤提早成功。筆者在去年初估計,特區政府有望在○六∕○七年回復收支平衡,但經濟復甦速度較預期快,賣地、印花稅及政府投資所得收益亦較預期理想,筆者對特區政府的財務狀況是審慎樂觀。要更快達到收支平衡,最重要關鍵在於兩方面:本地需求能否迅速回復到較高水平;及特區政府能否嚴格控制開支,防止公營部門及資助機構再度膨脹。至於開源方面,開徵商品及服務稅弊多於利,筆者極力反對。

事實上,經濟轉型使本港的新職位量少而要求高,要為低學歷人士創造就業機會,刺激內部消費最為重要,從農曆新年的市況來看,內部消費較過去數年有明顯增長,本地需求將有助創造更多新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控制公共開支的手法,仍然停留在早已安排的削減公務員薪酬方案,若特區政府在公務員減薪訴訟中敗訴,最少多花幾十億元公帑,節流的寸進亦變成一事無成;而研究多年的醫療融資方案、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等等,亦只聞樓梯響。
區政府面對龐大財政赤字時,亦無法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更健全的醫療及社會保障體制,當回復收支平衡時,要面對的政治及輿論阻力將會更大。經濟好景時,特區政府還可勉強支持,若再遇上金融風暴或疫症爆發,特區政府的財政能力,將無法承受。下月中的財政預算案,將會是特區政府僅有的良機,推行較全面的改革,從而嚴格控制公共開支,若特區政府只懂得平衡各方利益,未來的惡果會由全港市民承擔。
……………………………………………………
作者為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