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的許願樹因祈福的信眾太多,寶牒太沉重,令巨幹不勝負荷而倒塌,壓傷兩人。有人主張禁止此一風俗,因為既「導人迷信」又危險。林村許願樹的祈福許願習俗有百年歷史,已是香港本土一大文化傳統。本土文化傳統,理應保護而發揚,在許願樹上掛滿沉重的吉祥物多達千餘件,只是信眾缺乏常識,與迷信不迷信扯不上關係。
如果出於所謂「破除迷信」的理由取締此一風俗,那麼香港第一處要取締的地方應該是黃大仙廟。
黃大仙廟過年市民爭上「頭炷香」,擠擁非常,隨時釀成一九九三年新年倒數時的蘭桂坊人踩人慘劇,何況最近醫學界指出,中國廟宇的香火濃烈,可以致癌。香港人拜黃大仙導人迷信,上海人到城隍廟上香也導人迷信,上海市政府的共黨領導人沒有下令關閉城隍廟,香港為甚麼要取締黃大仙廟?黃大仙廟既可開業,那麼林村的許願樹為甚麼要被禁?
林村許願樹沒有導人迷信,新年對樹許願,也完全順應曾慶紅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祝禱。迷信沒有問題,是管理出了問題,民政署工作外判,外判公司沒有想到信眾會如此擠擁,一天清理樹上的懸掛物一次並不足夠。因為經濟依然低迷,人心依然惶惑不安,並沒有如董班子吹噓那樣萬事大吉,所以許願樹前圍滿對前途感到迷茫的市民比往年會更多。不論民政署還是外判公司,未免對社會的民怨了解不足。
懸掛的寶牒不必太沉重,樹精有靈,只在乎一片心迹,決不計較寶牒有多重的硬幣或金子。日本廟宇前一樣有信眾許願的習俗,日本人只把願望寫在白紙上,摺成如鶴之狀,掛在簷下樹間,品味高雅。香港人崇媚東洋之風其甚,在日劇、日本歌曲、日本青少年集體拍照時高舉的V字手勢之外,有更多其他風尚值得香港人模仿。
許願樹大可保留,許願習俗也必須保留,但正如屋邨窗外的露天晾衣架一樣,在樹上懸吊的物體卻必須限制,革除小農社會惡俗的口味,模仿東洋清幽的時尚,在「迷信」的同時,市民須多一點點常識──一棵樹的負荷力有限,多想想自然生態,少一分偏狹自私,明年的許願樹,一定令大家如願以償。
(圖)林村許願樹因祈福的信眾太多,寶牒太沉重,令巨幹不勝負荷而倒塌。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