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與旗袍

功夫與旗袍

港產片有沒有前途?香港的電影業一度十分蓬勃,如今卻黯淡蕭條。行內人說,根本開不成戲,因為算一算已知道無法賺錢,與過去差不多必賺,情況判若雲泥。何況,今天的電影業已是大集團多層次之中的一個環節,就如巴黎的時裝業,尖端設計的主要功用是捧紅設計品牌,真正賺錢的是蓋着這個品牌推銷的其他商品和服務。

政府在董建華興頭十足的指揮下,要大展拳腳搞「創意工業」──包括電影,得到不少人興致勃勃地叫好贊成,應問一問究竟是為了電影還是為了經濟,因為方向着實不同。愛護香港電影發展的人,主要目標是希望拍出更多好的電影,發揮香港特色,既叫好又叫座,在本地在國際都得到讚賞,電影工作者有合理報酬有出路,同時為香港帶來榮譽和收益。
若是從這個目標出發,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問:政府提供怎樣的支援,才會幫助到電影界有能力拍更多更好的有香港特色的電影?港產電影的確影響了世界電影潮流,但最顯著的是功夫片,從李小龍令人瞠目結舌的真功夫,到功夫片的電影特技,都成了世界各地影業情不自禁觀摩模仿的對象。時至今日,香港反而無力拍追得上國際水平的功夫片電影。
另一類揚名國際的有香港特色的電影,就是《花樣年華》東方身段旗袍的誘惑。功夫片的動作和橋段充滿刺激和娛樂性;旗袍風情曼妙,美感動人;顯然兩者都是無分國界和文化的。然而香港電影是不是就止於此呢?是不是只能不停地刻意模仿自己呢?我相信絕對不是的。我相信香港的故事仍有待說出來。